当前位置 : 首页 > 政府信息公开 > 部门信息公开 > 政府部门 > 太仓市文体广电和旅游局 > 法定主动公开内容 > 政策文件
014184760/2011-00007
其他;政策文件;
太仓市文化广电新闻出版局
2011-04-08
太仓市“十二五”文化发展规划

太仓市“十二五”文化发展规划

时间:2011-04-08 00:00访问量:
【字体:

本规划编制的主要目的,是根据党的十七大关于文化大发展大繁荣的精神,在全面分析太仓市的资源和条件的基础上,提出“十二五”期间太仓市文化事业和文化产业发展的基本目标、阶段要求、主要任务和保障措施,成为短期有利,长期有效,阶段明确,措施得力,全面指导太仓市文化建设的纲领性文件。

一、规划的总则

本规划的指导思想:以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和科学发展观为指导,全面提升太仓市的文化软实力;根据胡锦涛总书记提出的文化建设要“三加快一加强”[1]的战略部署,按照高举旗帜、围绕大局、服务人民、改革创新的总要求,以文化建设作为强大动力,推动太仓市经济社会生态的全面协调与可持续发展。

本规划的基本原则:突出主流导向,强调先进文化对全体人民的引导作用;突出创新思维,强调与时俱进推进文化体制机制创新;突出地域特色,显示太仓文化的鲜明特色和综合实力,为太仓市建设经济发达、文化繁荣、环境优美、社会和谐、人民幸福的最佳宜居城市做出积极贡献。

本规划以胡锦涛同志在中共中央政治局第22次集体学习上的重要讲话,国家《文化产业振兴规划》,太仓市委十一届十一次全会精神,《太仓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二个五年规划纲要》以及国家和省市有关文化发展的文件作为依据,并且与太仓市“十二五”的各项规划及有关细则相衔接。

二、发展的基础

“十一五”期间,太仓市的经济、社会和生态建设获得全面发展,经济转型与产业结构调整获得明显成效,为太仓市的文化建设创造了重要基础。在太仓市委和市政府的宏观指导和积极推动下,太仓市的文化事业和产业发展在“十一五”期间取得了显著的进展,也存在有待加强的环节。它们主要包括:

(一)文化建设明确新的目标

“十一五”期间,根据《江苏省2001-2010年文化大省建设规划纲要》提出的把江苏建设成为与率先基本实现现代化相适应的文化大省的总体要求,根据《苏州市文化广电新闻出版事业“十二五”发展规划(草案)》提出的把苏州建设成为世界文化知名城市、中国文化典范城市、长三角区域文化中心城市的战略目标,太仓市委和市政府提出了“科技创新、以港强市、接轨上海、城乡一体、可持续发展”战略,创新符合“江海时代”的科学发展模式,先后出台了《关于进一步加快文化强市建设若干经济政策》、《太仓市2001-2010年文化强市建设规划》、《全面推进“文化太仓”建设实施意见》等政策文件。太仓市文化建设抓住2010年上海世博会的机遇,为加快发展富庶文明和人本为先、开放包容创新型城市,增添了新的动力。

(二)公共文化设施加快建设

“十一五”期间,太仓市委、市政府不断加大对文化事业的投入,全市五年间文化事业投入累计6.24亿元。贯彻落实各项文化政策措施,推动公共文化设施建设加快进行,覆盖城乡的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基本完成。全市公共文化服务设施面积达14.81万平方米,人均拥有公共文化服务设施的面积达0.32平方米。市图书馆新增图书13万册,图书流通量98.6万册次,接待读者96.8万人次。举办各类读书活动176次,有9.1万人次参与图书馆的各类活动。全市7个乡镇的综合文化站和文化活动中心建设全面建成达标。“十一五”期末,太仓市图博中心和文化艺术中心建成启用,图博中心总建筑面积达36640平方米,文化艺术中心总建筑面积达25990平方米。

(三)文化产业实力稳步提升

“十一五”期间,太仓市文化产业稳步提升。2010年太仓市文化产业增加值达到30.75亿元[2],文化产业占全市地区生产总值的比重为4.2%,高于全国平均水平。太仓市文化产业与旅游市场互动,以“接轨上海、服务世博”为契机,成为长三角地区首个上海世博会游客中心,金仓湖以“生态休闲家园”成为长三角世博主题体验之旅示范点。2010年太仓旅游接待总人数297.6万人次,实现旅游总收入38.7亿元。太仓市依托“郑和航海起锚地”、“江南丝竹发源地”、“娄东画派发祥地”、“牛郎织女降生地”的优势,推出“长江入海口、郑和下西洋”特色文化旅游品牌概念,建设郑和公园、郑和休闲度假区、沙溪古镇、南洋广场、现代农业园、双凤农业生态园等特色旅游景区。

(四)传承遗产弘扬特色文化

“十一五”期间,太仓市重视文化遗产的传承和保护工作,建立市和街镇两级文化遗产保护体系。太仓市现有国家级历史文化名镇1个,苏州市级历史文化名镇1个,苏州市级历史文化街区1个,各级各类文物保护单位53处,其中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2处,省级文物保护单位3处,市级文物保护单位30处,控制保护单位15处,古构筑物3处。2009年,太仓市被评为全国文物工作先进县(市)。太仓市拥有国有博物馆1个,民办博物馆1个,各类专题纪念馆13个,国有博物馆拥有馆藏文物1000多件;太仓市有27个项目入选市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保护名录,江南丝竹列入首批国家级非遗保护名录,滚灯、堂名、七夕节、双凤山歌等10个项目分别进入省和苏州市非遗保护名录。太仓市的江南丝竹以及沙溪镇的舞蹈、双凤镇的龙狮、城厢镇的书画、璜泾镇的民乐被命名为中国民间文化艺术之乡。太仓市现有江苏省级优秀业余文艺团队3个、江苏省级文化标兵1名。

(五)文艺创作展示多样活力

“十一五”期间,太仓市鼓励健康多样、富有中国特色、时代特征和太仓特点的文艺创作。成立了“吴利明音乐工作室”和“蔡萌萌美术工作室”,依托文艺领军人才带动文艺专业人才群体的培育和发展。近年来有147件作品在苏州市以上获奖和发表,歌曲《心中的祝福》获得江苏省第七届“五个一工程奖”、歌曲《飘香的中国》、《穿越黄金水路》获第七届江苏省“五星工程奖”银奖;积极打造“新娄东画派”,在上海和台湾当地分别举办《新娄东山水画展》及研讨会;开展纪念郑和下西洋600周年系列活动,策划并举办《太仓——走向辉煌》大型文艺晚会;参与“上海之春”国际音乐节、日本鸟取市“世界沙雕节”、东方卫视“魅力东方迎世博——走进太仓”的江南丝竹演出;接轨世博,在世博园举办上海世博会太仓主题周、江南丝竹专场演出等活动。

(六)文化市场繁荣管理并举

   “十一五”期间,太仓市贯彻“一手抓繁荣,一手抓管理”方针,不断加强文化市场管理力度,发展健康、活跃、繁荣、有序的社会主义文化市场,为推动改革开放和维护社会稳定提供了良好的文化环境。通过完善文化市场管理,规范文化市场行为,使全市640家各类文化经营单位向规范化方向发展,图书销售通过新华书店、报刊零售点有序推进,印刷企业的规模和质量获得了整体提升。全市有2700多人次接受了文化市场的专业培训,全市出动执法人员5300多人次、执法车辆1200多车次,检查各类文化经营场所10000多家次,处理群众举报245起,取缔无证网吧225家次、无证游戏机房60家次、无证摊点591个;收缴非法音像制品34万余张、非法出版物9.6万余册,立案处罚223起。组织部署整治非法“小耳朵”行动,拆除非法“小耳朵”3000多只,获得省“无小耳朵社区”先进县(市)称号。

(七)薄弱环节有待继续加强

“十一五”期间,太仓市的文化事业和文化产业不断取得新成效,为“十二五”期间的文化建设奠定了坚实基础,同时太仓市文化建设也存在若干薄弱环节,主要是:公共文化服务基础设施的建设管理、内容配送、绩效评估等尚未形成配套的体系,随着太仓市博物馆、图书馆、大剧院等一批重点文化设施的扩建和新建,亟待建立场馆的现代管理运作机制;文化产业的综合竞争力特别是综合性创新能力、规模化生产能力、市场的营销能力还不强,亟待把太仓市的“郑和航海起锚地”、“江南丝竹发源地”、“娄东画派发祥地”、“牛郎织女降生地”文化遗产打造成为具有积极内容、市场效益、品牌效果的核心产品;文化遗产的传承、保护、活化与开发,需要与时俱进的创新机制,集聚更多的政府投入和社会资源;文化体制的创新和文化机制的转换有待于不断深化,政府对文化事业和产业的管理服务机制还未能适应形势的发展,亟待通过创新而不断提高服务能力,适应突出重点,适度超前,抢抓机遇,注重效益的要求。

三、总体的目标

(一)总体目标

“十二五”规划期间,太仓市的文化建设要围绕“科技创新、以港强市、接轨上海、城乡一体、可持续发展”总体战略,弘扬“精致和谐、务实创新”的太仓城市精神,在先进文化的引导力、文化产业的竞争力、公共文化的服务力三个方面,实现历史的新跨越,把太仓市建设成为文化遗产良好传承、文化品牌独具特色、文化基础设施配套、文化管理机制先进、文化事业持续繁荣、文化产业初具优势、文化发展指标居于领先、文化建设与发展协调一致的文化先进市。

(二)重点要求

“十二五”规划期间,太仓市要确立文化建设的主题口号:“创意太仓,活力家园,文化甘霖,普惠民生”,打造“娄东文脉宝库,创意服务良港,印刷媒体基地,江海生态乐园”四张区域文化新名片,扎实完成加强思想道德建设、加强新闻媒体建设、提升公共文化服务、传承文化遗产、繁荣文艺创作、提升文化产业、建设文化市场、提升文化环境、培养文化人才、接轨上海发展等十项主要任务。

“十二五”规划期间,太仓市文化建设要在主要领域实现新的跨越,争创国家和省级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示范区,开展苏州市基层文化标准化建设创建活动,争创江苏省、苏州市文化产业示范基地,提升全体人民的文化消费能力和文化生活质量,全市主要文化发展指标达到全省同等城市的先进水平,为太仓市全面实现“十二五”规划提供强大的动力,成为与率先基本实现现代化相适应的文化先进市。

(三)空间布局

“十二五”规划期间,太仓市的文化建设要突出特色,合理布局,形成一核三片,南北呼应,全面提升的格局。[3]

以经济开发区(新区)为核心,主题是集聚与服务,发展大剧院、图书馆、展览馆等标志性公共文化设施和文化产业服务平台,集聚文化艺术创作力量,举办各种文化节庆会展,成为体现太仓文化软实力的核心地带。

以科教新城、城厢镇、陆渡镇等为南片,主题是科教与创意,发展创意设计、科教会展、主题公园、休闲美食等,发挥区位优势,承接国际大都市文化发展的辐射,成为体现创意太仓、传承文脉的重点地区。

以沙溪镇、双凤镇、浏河镇等为中片,主题是休闲与文脉,传承娄东文化发源地的丰富资源,发展民俗节庆、休闲娱乐、体育健身、生态旅游等,成为体现美好生态、魅力家园的重点地区。

以港口开发区、璜泾镇、浮桥镇等为北片,主题是民俗与开发,依托临港产业和当地经济特色,传承丰富民俗资源,壮大印刷包装、产品制造、休闲度假等项目,成为体现文化甘霖,服务民生的重点地区。

力争在五年内,促进南中北三个文化功能区协调发展,全面带动城市、环境、产业、社会和生态的提升,提高城市综合竞争力。

(四)阶段目标

太仓市的文化发展,要以前期(2011-2012年),中期(2013-2014年),后期(2015年)为三个阶段,重在落实,滚动推进。

1.前期(2011-2012年)的工作要求是:落实规划,夯实基础,培育主体,明确职责,根据胡锦涛主席提出的“三加快一加强”要求,全面建立和完善有利于太仓市文化建设的发展体制和工作机制,各部门和各镇街制订并且落实本地区的文化发展规划;

2.中期(2013-2014年)的工作要求是:突出重点,落实项目,以点带面,壮大规模,十项主要任务获得顺利推进,太仓市的四大区域文化新名片在省内外广泛传播,太仓市的先进文化引导力、文化产业竞争力、公共文化服务力获得显著提升;

3.后期(2015年)的工作要求是:发挥优势,树立品牌,提高效益,全面推进,太仓市从南到北的三大文化功能区全面发挥作用,新时期太仓人文精神获得广泛传播,太仓的各项文化指标进入全省同类市的先进行列,全面实现本规划提出的文化建设目标。

四、主要的任务

(一)加强思想道德建设,提升公民素质

1.培育新时期太仓人文精神,突出核心价值的引导作用

要积极培育和传播新时期太仓人文精神,它以“精致和谐、务实创新”为特色,体现为“奋发有为的精神风貌,争创一流的工作要求,智慧创新的知识素养,文明崇礼的道德风尚”,成为太仓市经济社会生态可持续发展的精神力量。要在全体人民中广泛开展和谐文化、智慧文化、生态文化、道德文化的教育,组织新时期太仓人文精神的系列文章和媒体宣传活动,开展新时期太仓人文精神的大讨论和大宣传,使“太仓人”成为全省人民中文化科技素质最高、创新精神最活跃、道德风尚最健康的区域群体之一。

2.构建知识学习更新体系,形成主流文化的话语平台

要以“文明太仓”市民大行动为总揽,构建和实施面向领导干部、一般党员干部和基层群众三个层次的知识学习更新体系,使太仓市成为全省具有鲜明特色的学习型城区。要围绕“十二五”太仓文化建设的主题口号“创意太仓,活力家园,文化甘霖,普惠民生”,向社会广泛传播。要加强社会科学研究课题规划工作,围绕太仓“两个率先”进程中的重大现实问题开展应用对策研究。介绍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和当前科技、经济、文化、生态建设等方面的新成果新知识,形成体现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和反映广大人民群众心声的话语平台。

3.创新文化传播方法,鼓励广大群众广泛参与

要以“文明太仓”市民大行动为总揽,提升群众性精神文明创建活动的文化内涵。要举办“文脉娄东•书香太仓”全民阅读系列活动,表彰一批读书活动积极分子和积极分子单位,通过倡导学习之风,提升城乡居民的文明素质和科技修养。要推进文化志愿者服务体系建设,让城乡人民广泛参与文化服务。要推进本土历史文化和优秀文化节目,文艺社团进校园,组织大中小学生游览太仓历史文化遗产和爱国主义教育基地,创办文化主题特色学校,继续开展“文化百村行”群众文化活动,推进“一镇一品”特色文化创建活动,创建“活力太仓•文化周末”广场文化品牌,评选“太仓市十佳群众文化广场”。

(二)加强新闻媒体建设,推进内容配送

1.加强主流媒体建设,覆盖全市广大用户

要加强主流媒体和平台建设,注重提高舆论引导能力和传播能力,提高广播、电视、报纸、刊物、网络等媒体的信息化水平和传播能力。实现三网融合后全市入网用户达到20万户,双向业务用户达到5万户,数据专线达到2000条,扩大和加深主流媒体对全市各个行业和全体市民的覆盖率。要以党和人民日益增长的精神文化需求为核心,对内容资源和服务策略进行整合与开发,完善太仓市新闻发言人、新闻资源共享、新闻阅评等制度,把太仓广电和报社等建设成为本地区综合收听率、收视率、阅读率名列前茅,宣传创优全省领先的省级新闻宣传先进单位,和全国一流的县(市)级传媒机构。

2.顺应信息化潮流,提高内容配送能力

要适应当代信息化、数字化技术的发展,依托“三网融合”的技术改造,大力发展网络媒体、移动媒体、楼宇媒体、手机媒体、流媒体等技术含量高的多元平台,发展数字化、网络化、互动型的传播内容和服务形式,推进主流文化的内容配送,大力推广付费电视、数据广播、视频点播、网络通信、有线宽带等新业务,努力提供电子政务、教育、金融、生活资讯等各种信息服务,净化网络文化环境,加强未成年人思想教育,使太仓市在新媒体建设方面走在全省同类城市的前列。“十二五”期间,太仓市图博中心、市文化艺术中心、市传媒中心要加大管理力度,推动运行服务能力的提升。

3.扩大对外宣传,提高太仓的文化美誉度

要采取“请进来,走出去”等多种方式,提高太仓在全世界的知名度和美誉度。加强“太仓新闻网”、“中国太仓”、“太仓信息港”等门户网站建设,通过链接、合作办网等形式不断加强与国内外重要网络媒体的合作,继续做好“国家级媒体聚焦太仓港”、“港澳台媒体太仓行”等重点活动,探索开展“太仓文化世界行”的专题推介活动,选择国内外的重点城市介绍太仓在文脉传承、节庆会展、美食休闲、文艺创作、民俗风情等方面的成就,制作一批体现太仓特色、符合外宣要求的外宣品,充分发挥对外宣传品的作用。争取太仓市有一项以上的文化产品、服务和项目列入国家文化产品/服务/项目出口名录,推动太仓市的文化形象走向世界。

(三)提升公共文化服务,改善文化民生

1.加强公共文化设施的建设和管理

太仓市公共文化设施网络覆盖率超过90%,争取获评国家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示范区。公共文化服务设施建设要“两个并举”——硬件建设与软件管理并举,加大投入与效益提升并举。在太仓市“一院三馆”(大剧院、图书馆、博物馆、文化馆)等标志性文化设施投入使用的同时,筹建太仓市美术馆等新的项目,充分发挥场馆综合功能,使优良的设施与积极的内容、多样的服务相配合。制订《太仓市重点公共文化设施管理考核指导意见》,形成政府主导、专业运作、科学评估、注重效益、社会参与的运作机制。要按照城镇化和人口发展要求,在镇、管理区、村(社区)实现文化设施网络全覆盖,完善已达标建设阵地功能及布局,开展省级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示范区和苏州市基层文化标准化建设创建活动,健全全市文化信息资源共享工程网络。形成“15分钟文化活动圈”,使城乡人民平均在15分钟步行距离内就从居住地到达一处公共文化设施。

2.巩固村镇文化服务中心达标建设成果

全市七个镇在“十二五”期间,要在全面实现文化服务中心达标的基础上,提升服务质量和水平。城厢镇文化服务中心面积不低于3000平方米,其余六镇不低于2000平方米。各镇文化服务中心要根据设施面积和功能布局配备专职管理人员,管理区文化活动场所和村文化活动室应配备专兼职管理人员,从而在公共文化服务设施、公共文化服务队伍、公共文化服务投入、公共文化服务活动等四个方面,形成一个有机系统,要不断完善文化服务中心的各项功能,镇文化服务中心设置图书馆、展示室、老年少儿活动室、排练室、多功能演艺厅、文化广场等,开展文化义工和广场文化活动。村级文化活动室内设图书室(农家书屋)、文化活动室和多功能室,继续推进“文化百村行”活动深入开展,进一步满足农村群众的基本文化需求,要研究制订《太仓市村镇文化服务中心考核评估指标》,开展优秀村镇文化服务中心评选。

3.提升多样性的群众文化生活

要加强公共文化服务内容的配送,丰富群众文化生活。要以“文化百村行”为主线,开展太仓市业余文艺团队“百团大展演”、“四送工程”等活动,确保每年给每村(社区)送一场戏。在实施国家数字电影放映“2131”工程的同时,探索公益性数字电影放映进农村、进社区、进企业的有效形式,每年全市总放映场次不少于1500场。建立健全市图书馆、镇图书分馆、村“农家书屋”三级图书馆服务网络,加快推进“图书流动点”建设。健全群众业余文化活动辅导员注册登记制度和管理办法,加强对业余文艺团队的指导和扶持,提升业余文艺团队建设水平,大力推进企业文化、校园文化、社区文化、老年文化建设,使全市人民的文化消费能力和文化生活质量达到新的水平。

4.提高公共文化的服务能力

要继续发挥太仓市“公益性基层文化设施建设发展引导资金”、“群众文化发展资金”的作用,逐年加大投入力度。要研究建立公共财政对文化投入的绩效评估制度,强化公共文化资产的监管。在市本级加大对公共文化建设投入的同时,各镇每年文化事业投入应不低于当年财政收入的3%,并纳入本级财政预算,确保公共文化设施建设、公益性文化活动的资金需要,保障文化站、文化服务中心专项经费,并且鼓励企事业单位积极参与和支持公共文化建设,做到公共图书馆的年购书经费按太仓市常住人口计算不低于0.5元/人。积极实施“送书、送戏、送展览”工程,扩大群众文化共享面。

5.推进企业文化、园区文化建设

把企业文化、校园文化、园区文化作为太仓市文化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发挥吴健雄职业技术学院等大中专院校在人才培育、科技研发、会展服务、品牌培育等方面的作用,利用科教新城汇聚教科文机构,接壤上海市的优势,组合各方面的文化资源,举办“科教新城文化节”,建设成为长三角富有活力的科教新城文化中心。要利用太仓市临港产业发达、外资企业众多的优势,举办“太仓临港产业员工职业技能大赛”,开展各类企业员工文体活动,鼓励企业员工开展业余文艺创作。要充分利用金仓湖以“生态休闲家园”成为长三角世博主题体验之旅示范点的优势,举办环金仓湖国际自行车赛等赛事和旅游休闲活动,把金仓湖建设成为体育休闲文化的优秀园区。

6.挖掘公共文化服务资源

太仓市图书馆、文化馆、博物馆、纪念馆等公益性文化场馆,要在免费向社会开放的基础上,挖掘优势资源,创新服务方式,全面达到国家等级馆标准。其中国家一级图书馆、文化馆数量不低于总数的60%。“十二五”期末全市图书馆的持证读者达到3万张,占人口的3%以上,年到馆读者达到50万人次,人均到馆0.55次,纸质文献达到108万册,人均1.2册以上,建立基本满足本身信息需求的数字化文献资源库。要优化整合太仓优秀历史文化资源,办好太仓市阅读节,“十二五”期末每年活动达到200场次。定期举办以太仓历史文化为内容的系列展览和讲座。开展针对太仓历史事件、人物、艺术、习俗等的专业培训讲座。建设健全各类文化信息网络公布平台,对文化场馆的服务项目进行实时更新。要建立全区联合图书馆服务体系开展各图书馆的馆际合作,使得太仓市各级图书馆从硬件建设逐步向特色化、数字化、综合性发展。

7.鼓励社会力量参与文化建设

积极探索文化资源实行国有民营等多种创新开发机制,实施鼓励性政策和措施,降低准入门槛,调动社会资本参与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引入竞争机制,降低公共文化产品和服务的成本,提高公共文化产品和服务的供给能力。评选“太仓市公共文化服务/群众文化建设十大盛事”,第一届评选结果在2012年揭晓,以后将定期举办,目的是树立太仓市公共文化服务和群众文化的品牌效应,鼓励社会资本兴建美术馆、艺术馆、体育馆和博物馆等文化设施。要开拓文化建设发展思路,探索建立以体育场馆为中心的综合商业圈和文化产业链,形成文化产业与体育、旅游产业联动的新路径。

(四)传承文化遗产,加强文物保护

1.加强各级文保单位和控保建筑的保养

继续发扬“全国文物工作先进县市”的荣誉称号,增强文物保护工作的前瞻性、科学性、主动性和可操作性。做好各级文保单位和控保建筑的日常保养、养护和维修,加强文物科技保护工作的制度化、规范化,要做到省级以上文物保护单位完好率达到100%,市级文物保护单位完好率达到95%以上,控制保护建筑及古构筑物完好率达到75%。要全面开展文物工作信息化、数字化、网络化建设,建立动态的全市文物保护信息数据库(文物电子地图)和博物馆信息数据库。开展全市文物资源的普查工作,做好新增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和省级文物保护单位的推荐申报工作。要做好太仓市地面文物的保护工作,全面完成第七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和省级文物保护单位的“四有”工作,加强对文物保护单位原生环境的保护和治理。

2.加强对历史文化名镇、街区、古村落的保护

加强对历史文化名镇、有历史价值的街区、古村落的保护,开展全市历史文化名镇、名村资源普查,积极做好历史文化名镇、街区、古村落的申报工作。要配合完成历史文化名城名镇、街区、古村落的保护规划制定工作,对它们进行发掘、再现和传承,通过创新而激活太仓的优秀文化传统。要加强对“中国历史文化名镇”——沙溪古镇的环境综合整治和旅游开发利用,推进以陆京士故居、吴晓邦故居、吴健雄故居等为代表的太仓名人遗迹的保护和利用。要统筹安排,加强对太仓石拱桥、张溥宅第、沙溪雕花厅、浏河天妃宫、东亭子桥、流顺桥、维新遗址、浏河阅兵台等全国、省级、市级不可移动文物的保护和抢救,推进历史文化名镇、街区、古村落中重点文物及考古遗址的抢修工作,进一步提高全市文物完好率。

3.建立专题性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基地

在全市建立专题性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基地。在江南丝竹馆和双凤龙狮馆等的基础上,鼓励各文化站利用太仓在民间文学、手工技艺、特产美食、航运港口、民间艺术、节庆习俗等方面形成的优势资源,选择航运、港口、古镇、老街、园林、故居、古桥、肉松、江海河三鲜、七夕等专题,建设一批非遗资源陈列室,使之成为文化遗产保护的基地,最终形成覆盖全市的文化遗产保护和文化交流的网络平台。要以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基地为载体,进一步推进省、市两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名录的推荐申报工作。加快推进文化遗产的基础设施建设和保护工作,与陈列、展示、宣传、培训、旅游、商贸等产业和公共服务相结合,全面推动对太仓优秀历史文化传统的继承和发扬。

4.形成太仓博物馆/陈列馆/展览馆/艺术馆体系

要把博物馆/陈列馆/展览馆/艺术馆的建设作为“十二五”期间太仓市文化建设的重要环节。太仓市博物馆新馆要以“仓、港、文”为主线,全面展示太仓悠久的历史、经济和文化,成为体现太仓文博服务水平的典范。要统一规划管理,继续规划、建设和完善科技、自然、艺术、生态、民俗等具有行业、名人和地区文化特色的专题性博物馆/陈列馆/展览馆/艺术馆,使太仓市博物馆/陈列馆/展览馆/艺术馆的数量达到20个以上,建立以国有博物馆为主体,行业博物馆、私人陈列馆、民间展览馆等多种形式为辅助的博物馆发展格局。整合全市博物馆的重点特色藏品,策划一批专题展览,实施巡回展出,有计划的引进国内外的精品陈列,提升全市博物馆的服务能力。切实加强文物藏品保护管理,做好馆藏文物的定级、档案和备案等基础工作。博物馆/陈列馆/展览馆/艺术馆要提高社会服务水平,满足人民群众的精神文化需求,坚持社会公益服务的导向。

5.加强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和传承

贯彻落实《国务院办公厅关于加强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的意见》、《太仓市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实施意见》,加强对民间传统表演、工艺、习俗及相关资料的征集、整理和研究,建立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数据库,逐步完善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机制。继续做好太仓市“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代表性传承人”的申报认定工作。建立太仓市级传承人制度,培育和确立更多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制定和完善传承人的申报、认定、资助、考核方法,使遗产传承工作得到健康有序的推进。要利用各类专题性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基地的综合功能,设立传统文化技艺传习所,面向中青年提供培训服务,鼓励培养后继传承人才。要开展丰富多彩的群众文化活动,鼓励创作人员,深入基层,对传统民间艺术进行动态保护和活化开发,要鼓励群众参与各类文化遗产的传承活动,丰富人民群众的精神文化生活。要依托“宋文治艺术馆”、“梅花草堂”等文化资源,传承和弘扬娄东画派和宋文治、朱屺瞻等艺术大师的文化遗产。要通过文艺创作让民间文化遗产代代相传,保障对非遗传承人的资金资助,专项用于整理、记录、出版有关非遗代表性项目的文献资料;鼓励授徒传艺、培训讲习;展演、展示和学术交流以及其他有助于非遗保护与传承的事项等传习活动。各级行政部门要建立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代表性传承人档案,对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代表性传承人的传承活动进行指导和监督。

6.发挥市、镇、村三级文物管理网络的作用

继续落实文物保护责任制,发挥全市、镇、村三级文物管理网络的作用,贯彻太仓市文博单位应急管理制度,太仓市文物工作制度,太仓市文物审批工作规程和太仓市文物稽查工作制度,太仓市博物馆藏品管理制度和太仓市博物馆安全制度。每年组织一次文物法规培训和业务知识的培训,组织文物管理委员会成员、文物执法人员、文博从业人员参加,并且邀请关心文物工作的市民参加。要组织专家来太仓市作文物和文博的专题讲座,开阔文博从业人员的国际视野和业务水平。要鼓励文物和文博从业人员参加高等院校成人教育,接受考古发掘、文物保护、古建筑技术、名镇名村管理等专业研究方向或专门课程的教育培训,提高文物和文博工作的专业技术水平。

(五)繁荣文艺创作,提升文化品牌

1.繁荣具有太仓特色的文艺创作

要繁荣文学艺术创作,鼓励具有中国特色、时代特点、太仓特征的文艺创作风格,使太仓市的文学、美术、书法、摄影、音乐、戏曲、舞蹈等门类在省市内外形成优势。争取10-20件文艺作品在全国性大赛中入选、获奖;大力弘扬太仓市特色文化,培养1-2个省级特色文艺门类,打响1-2个省级知名文艺品牌。要抓住重大机遇,结合太仓市实际,建设文艺精品生产和重点项目基地,坚持“三贴近”,树立精品意识,创作一批代表太仓市文化艺术特色的精品和重点项目。要继续举办文化“繁星奖”创作评选活动,促进文艺创作水平的有效提升。

2.打造太仓的文化活动品牌

要突出重点,进一步维护全国桥牌之乡、龙狮之乡、武术之乡、民乐之乡、舞蹈之乡、七夕文化传承基地等特色文化品牌,开展“太仓市旅游文化节”、“中国太仓郑和国际文化节”、“金仓湖自行车嘉年华”、“中国·太仓江南丝竹音乐节”等大型节庆活动,建立文化与经贸、科技、旅游等的互动机制。依托太仓悠久丰富的历史文化资源和人文生态,打造常年的大型文艺演出项目,吸引海内外观众和旅游者,要重点办好中国·太仓郑和国际文化节暨开幕式文艺演出,从2011年举办第一届起,每两年举办一届。要精心举办“相聚太仓”狂欢巡游活动、“郑和文化艺术展”、“魅力太仓”民间艺术精华展示、“中国太仓·郑和杯”全国书画大赛评奖和展览、“金太仓”摄影作品展、“百团大展演”、“郑和文化与太仓发展”高层论坛、“郑和杯”太仓青年歌手大赛、“牵手太仓”文化之旅等系列活动,通过丰富多彩的论坛、演艺、会展、评选等活动,展示太仓的丰富文化成就和品牌效应。举办新娄东画展,打造新娄东画派。

3.大力发展数字化内容和服务

适应信息化、数字化技术的发展,大力发展互联网媒体、移动媒体、楼宇媒体、手机媒体、流媒体等高新技术,结合临港产业、科教新城和文化产业园区的建设,扶持互联网金融、娱乐、培训、商务、生活服务等各类门户网站和专业公司,发展数字化艺术典藏、数字化图书馆、数字化报刊、数字化印刷、数字化音乐等门类。构建数字化、网络化、智能化的广播电视传播体系,确保全市数字电视入户率达到全省先进水平。图书馆共享工程支中心定期开展数字推广服务,年播放视听讲座、影片不少于20场次,推进三网融合和数字家庭试点工作,要争取在2012年建成一个约1万用户的示范区,让居民广泛、便利地享受在三网融合基础上的数字化内容配送和服务,2012年开始实现全面推广三网融合,在“十二五”期间使太仓市成为江苏省发展数字化内容和服务的先行地区,使太仓市的文化创作和文化内容通过新媒体获得广泛传播。

(六)提升文化产业,提高综合效益

1.确立文化产业总体定位

“十二五”期间,太仓要确立“创意太仓,活力家园”的文化产业发展主题,突出“娄东文脉宝库,创意研发良港,特色服务基地,江海生态乐园”的总体定位,以创意、设计、印刷、会展等领域的生产型文化服务和包括影视、娱乐、健身、旅游等领域的消费性文化服务为主要方向,把太仓建设成为以创意研发产业为引导,以印刷与媒体产业为支柱,以生态休闲产业为特色,文脉传承、要素集聚、产业联动、效益优良、辐射长三角的文化产业先进城市。要全面贯彻《太仓市文化产业发展规划(2010-2015年)》,充分发挥太仓市在经济实力、城市化进程、区位交通、对外贸易、历史遗产等方面的优势,在传承文脉的创新力、产业开发的竞争力、普惠人民的服务力三个方面,达到全省县域文化产业先进水平。

2.提升文化产业综合实力

要明确太仓市文化产业的发展目标,在产业规模、品牌创建、综合效益等方面获得历史性的提升,到“十二五”期末,太仓市文化产业要实现年增加值86.74亿元,年总产出250亿元,所占GDP比重达到6.5%,成为太仓市的支柱产业之一[4]。要重视推动文化产业的结构优化,2015年太仓文化产业的核心层、外围层、相关层三大部分所占比重为29:33:38,特别要加强核心产业的研发和生产能力,打造产业集群、发挥联动效应、形成规模优势,争创江苏省、苏州市文化产业示范基地,提升太仓市文化产业的服务质量和创意含量。要培育2家以上的市级以上文化产业骨干企业或者名牌产品,拥有2家以上的市级文化产业示范园区,使太仓市文化产业对工业、物流业、农业、旅游业、房地产业、临港产业等的联动作用逐步释放。

3.建立文化产业公共服务平台

要通过宏观规划、资金扶持、政策引导等方式,鼓励建立太仓市文化产业公共服务平台体系,包括工业设计服务平台、动漫游戏多媒体研发服务平台、数字化内容开发和服务平台、文化艺术票务服务平台、印刷包装技术创新服务平台等,为企业在太仓市投资和开发文化产业创造良好的环境。要发挥吴健雄职业技术学院、太仓市科技创业园、太仓市软件园、太仓市留学人员创业园、LOFT创意园等院校和园区优势,更新以信息化、数字化为基础的产业服务平台,降低太仓市相关文化产业企业的生产成本,提高它们在海内外的接单能力和竞争活力、为区域内外产业提供产学研发展创新的有利条件。

4.树立重点产业项目的优势

太仓发展文化产业要树立优势,抓好六大重点产业:文化创意产业、文化旅游业、工艺美术业、印刷复制业、演艺娱乐业、新兴媒体业,抓好“10+3”即10个文化产业重点项目和3个重点工程:

-科教新城文化产业集聚区利用科教新城的工业、生态、科教、旅游、区位等优势,重点发展研发培训、美食休闲、会展服务、主题公园等项目,形成具有综合优势的产业集聚区;

-LOFT文化创意产业园:以立足太仓、接轨上海、服务苏南为导向,提升文化产业公共服务平台,建设成为集工业设计、创意研发、体验旅游为一体的新型产业园区;

-太仓市科技创业园/留学人员创业园/太仓软件园:以“科技企业的热土,企业成长的摇篮”为宗旨,重点发展设计研发和服务、数字化内容和传播服务、动漫及衍生产品开发等项目;

-南洋广场时尚文化园:依托南洋广场商业地产的设施和文化品牌,形成商业与文化、创意与时尚、娱乐与会展相互拉动的格局,发展成为太仓市的时尚文化集聚区;

-金仓湖体育休闲产业带:改善金仓湖体育休闲产业的发展环境,引入各类时尚型、特色型的体育、旅游和休闲项目,使金仓湖成为近悦远来的体育休闲文化集聚区;

-双凤福地:保护和传承双凤镇的历史文化资源,树立双凤福地的文化品牌,引入各类文化投资和服务项目,使成为富有民间文化特色的文化创意集聚区和旅游目的地;

-沙溪古镇:保护和传承沙溪镇的历史文化资源,树立沙溪古镇一条街的文化品牌,引入各类文化投资和服务项目,使成为富有娄东文化风韵的文化创意集聚区和旅游目的地;

-花卉园艺文化产业苑:依托生态农业建设的载体,开发生态农业观光,开展生态茶室、果蔬采摘、农业观光、生态酒店等特色项目,成为体现生态美好家园的文化集聚区和旅游目的地;

-江海文化休闲港:以“郑和航海起锚地”和“江河海三鲜”为特色,嫁接各类文化投资和服务项目,包括生产型文化服务和民生型文化服务,成为体现江海文化特色的产业集聚区;

-印刷与媒体产业群等项目:拓展媒体产业的服务领域和发展空间,成为品牌优势突出、技术装备先进、市场辐射广泛的产业集群;

-三大重点工程包括:推进会展节庆开发工程、旅游景区创优工程、创意研发提升工程,以强化区域特色,凸显太仓优势,树立文化品牌。

5.形成一镇一特色的产业布局

太仓发展文化产业的,要因地制宜,充分调动各镇的积极性,发挥重点项目的示范作用,利用本地的生态、产业、历史、古镇、园林、遗产、民俗等资源,形成由南往北,一核三片、一镇一特色的产业布局。

-以经济开发区(新区)为核心,主题是集聚与服务,发展各类文化产业公共服务平台,形成文化产业服务和文化消费的核心示范区;

-科教新城、城厢镇、陆渡镇等为南片,主题是创意与培训,发展创意设计、会展培训、主题公园、休闲娱乐等产业;

-沙溪镇、双凤镇、浏河镇等为中片,主题是民俗与旅游,利用当地的文化资源,发展民俗节庆、休闲娱乐、体育武术、观光旅游等产业;

-港口开发区、璜泾镇、浮桥镇等为北片,主题是印刷与休闲,依托临港产业和当地经济特色,壮大印刷包装、产品制造、休闲度假等产业。

(七)建设文化市场,促进繁荣发展

1.推进文化综合执法

坚持“一手抓繁荣,一手抓管理“的方针,实行“依法行政、依法管理”,进一步规范繁荣文化市场。以文化综合执法改革为契机,有步骤地推进力量整合、任务分工、职责落实及运行机制建立完善等各项工作,逐步理顺全市文化、文物、广播电视、新闻出版市场监管等工作职责,强化综合执法制度建设、装备建设和队伍能力建设,努力开创市场监管工作新局面;以“两集中、两到位”为契机,深入开展行政指导工作,加紧落实完善文化管理网上审批规程,科学地设计和改进审批流程,更好地服务于群众;推进太仓市版权示范区建设,制定并出台版权评审制度,登记全市优秀版权项目。

2.加强文化市场监管

以文化市场健康、活跃、繁荣、有序发展为目标,加强文化市场建设,要针对市场热点问题和重点部位,加强对出版、印刷、广播、电视、广告、网吧等市场的管理。加快推进文化、广播、电视领域技术监管平台建设,建立完善相关部门信息通报、联席会议、联合执法等协调配合机制,有效发挥社会监督网络的积极作用,不断深化集中行动与日常稽查相结合的“扫黄打非”工作,健全市镇两级“扫黄打非”管理网络和工作机制,进一步提高文化经营单位的规范经营程度,使政府主导、社会监督、行业自律的文化市场长效管理机制有效运行。要创新管理方式,做好日常稽查中对文化市场从业人员的宣传督导,开展有针对性的业务和法律知识培训,不断提高行政效能和文化业主的自律意识,加强对违章卫星地面接收设施的整治,确保广电安全播出。

3.培育新兴文化市场

要积极培育新兴的文化市场,包括文化产品市场、文化服务市场、文化要素市场,开展各种文化产品、文化类知识产权、物权、股权、债权的交易,发挥文化市场在配置各类文化生产要素方面的积极作用。要积极引入竞争机制和多元化投资机制,鼓励集体、个人、外商参与文化市场的建设和开发。进一步推进音像市场的繁荣和管理,加强知识产权保护工作,提高正版音像制品市场竞争力和市场覆盖面。太仓市文化艺术中心竣工、投入使用,为繁荣演出市场带来了新机遇。要做好中心的管理和运行,广泛开拓演出市场渠道,积极参与演出协作网络建设,鼓励引进国内外优秀演出项目,使之成为国际大城市圈的演艺中心之一。要依托娄东文化品牌优势,开拓发展艺术品市场,完善艺术品市场的法律体系,依法管理艺术品市场。整合各类艺术品资源,拓宽艺术品流通渠道,鼓励艺术品展示、拍卖、销售和收藏。加强艺术品市场对外交流,推动太仓艺术品参与国际市场竞争。

(八)提升文化环境,美化旅游景观

1.建立主题性文化景观体系

要以文化主题为引导,全面推进太仓市环境的美化、绿化、亮化,提炼富有中国特色、时代特点、太仓特征的文化内涵。要在太仓市的主要街区、行政区、港区、风景带,建设以雕塑、绿化、喷泉、园林和LED显示屏等为核心的20处以上的主题性文化景观——“太仓文化之窗”,成为太仓市文化环境的关键节点,并且以点带面,美化环境。这些主题性文化景观包括:(1)以“郑和航海起锚地”、“江南丝竹发源地”、“娄东画派发祥地”、“牛郎织女降生地”为代表的历史文化;(2)以“生态优先、生态立市”的理念,实施“以环境促发展,以生态创优势”的生态文化;(3)以“百村万户文明建设工程”,实施德育教育、德育实践、成年人教育、环境优化和社会援助等“五大工程”的道德文化;(4)以“开发开放、敢闯敢试”的太仓人精神和改革发展理念为引领的创新文化;(5)以科技创新、以港强市、接轨上海、城乡一体为特色的产业文化与城市文化。

2.建设以浏河塘、致和塘为重点的历史文化片区

要在调查研究、科学论证的基础上,筹备建设以浏河塘、致和塘为重点的历史文化片区。它们包括:(1)以浏河塘为载体,以江海文化为内涵,打造以郑和七下西洋为特色的水陆旅游景观。要根据浏河塘区域的地理特点,结合当地历史人文和生态环境的优势,整合利用浏河塘区域海运仓主题公园、六国码头、生态农业园、浏河天妃宫、吴健雄墓园和雕塑、郑和出海口、阅兵台(边防战事纪念馆)、郑和纪念馆等景点,设计开发水陆旅游线路,形成可观、可游、可体验的文化旅游景区;(2)以致和塘为依托,以娄东文化为基石,打造以太仓人文历史为特色的城市文化景观。规划和筹建以张溥宅第,王锡爵故居,宋文治艺术馆为中心的三个太仓人文历史展示(街)区和六个文物展示点。张溥宅第展示区建设太仓历史名人馆群,王锡爵故居展示区恢复丞相府原貌,宋文治艺术馆和东园展示区建设现代名人馆群。

3.筹建海运仓遗址文化主题公园

海运仓遗址是元代至明代早期的国家仓储遗址,对彰显太仓历史文化底蕴具有积极的现实意义,对于研究中国航运史、仓储史、太仓市发展史都有重大价值。“十二五”期间,要创造条件,开展海运仓遗址的挖掘、保护和整理工作,重点是进行海运仓主题公园的研究、规划和筹建工作。海运仓主题公园将以现有的遗址区域为基础,以“科考、参与、互动、体验”为主题,通过扩展区域、丰富功能、完善配套,建设如下主要功能板块:(1)海运仓遗址区;(2)博物馆展示区;(3)模拟考古乐园;(4)休闲亲水区;(5)综合服务园等,形成一个具有考古、科普、娱乐、体验功能的综合性遗址博物馆和旅游园区,争取在“十二五”期间获得国家考古遗址公园立项。

4.提升文化节庆和会展服务项目

要克服太仓旅游业局限于观光旅游的弱点,大力发展会展旅游、休闲旅游、生态旅游、商务领域、创意旅游、科考旅游、培训旅游、健身养生旅游等中高档旅游项目,扩大城市的对外知名度和文化影响力,积极打造以历史、生态、道德、创新为核心内涵的品牌项目和旅游景区,重点提升以城厢镇“娄东之春”艺术节、浏河镇“江海河三鲜美食节”、浏河镇“中国江南牡丹节”、双凤镇“福地文化美食节”、浮桥镇“和为贵·邻里文化节”、沙溪镇“古镇旅游晓邦舞蹈节”等为代表的文化节庆项目,全面发挥太仓市作为“国家生态市”、“国家卫生城市”、“国家园林城市”、“国家环境保护模范城市”、“中国优秀旅游城市”的品牌优势。要从太仓市文化产业扶持基金中给予重要节庆一定的资助,要采取由政府出面邀请、加强太仓形象推广等方式,打造对于提升太仓市知名度高、影响力大、含金量高的文化节庆活动。要借鉴金仓湖列入“长三角世博体验之旅”的成功经验,利用后世博资源,进一步扩大各类文化节庆对国内外游客的辐射力度,打造太仓文化旅游消费新亮点。

5.形成“大服务,大环境,大旅游”的格局

提高太仓市的文化辐射力,是一项涉及全市各部门、各行业的系统工程,要建设“大服务,大环境,大旅游”的格局,围绕“精致和谐、务实创新”的太仓城市精神,倡导“全民服务,全域服务,全心服务”的理念,全面提高太仓市餐饮名店、旅游景区、休闲节庆、高档宾馆的数量和休闲旅游服务机构的质量指标。要针对休闲经济的规律,开发主题型、俱乐部型、会员制等多形态的娱乐项目和服务亮点,包括音乐茶座、温泉疗养、健身美容、音乐俱乐部、商业时尚秀场、兴趣俱乐部等。要在主要旅游景区和街区,全面开展双语服务,设立双语标牌,提高国际化的服务水平。为避免文化旅游项目的同质化发展,要倡导错位竞争。以科教新城、城厢镇、陆渡镇等为南片,开展以商务会议、培训教育、休闲娱乐为内容的创意旅游和会展旅游线路;以沙溪镇、双凤镇、浏河镇等为中片,发展古镇观光、生态体验、体育美食等旅游项目;以璜泾镇、浮桥镇、港口开发区等为北片,开发丝竹艺术、健身康复、民俗体验、艺术旅游等品牌,使太仓市成为近悦远来的长三角文化旅游目的地和集散中心。

(九)培养文化人才,积累人力资源

1.培育多层次的文化人才

要按照“扶持新人、重奖精品”的原则,每年有计划地推出文学作品、摄影作品、美术书法等太仓特色文艺门类人才的作品集,帮助艺术工作室、创作基地、文艺家沙龙制订发展目标,要鼓励以太仓市历史文化和社会发展为题材的优秀原创作品,抓好文艺人才的培养工作,形成10-20个各艺术门类的拔尖人才,3-5个领军人物。要提高太仓市文艺人才在全国文艺协会和专业组织中的地位和影响,力争有10-20位太仓市文联会员晋升为国家级会员,其中全国美协会员要实现零的突破。对于太仓市有潜能的新锐人才,要重点培养,促其创造优异成就。要通过举办新锐人才作品展、演唱会等方式扩大优秀文艺人才在省内外的影响力和知名度,力争在国内、省内产生良好影响;要注重培养文艺新人,在“新太仓人”、“洋太仓人”群体中发现文艺人才,壮大太仓市的文化人才队伍。

2.引进文化中高端人才

创新人才引进机制,以签约、兼职、聘请、委约等多种方式引进一批公共文化管理、历史文化研究、传统文化传承、文化艺术创作、文化产业经营、文化市场监管等领域的中高层次人才及其团队,进一步完善太仓市文化人才数据库,为引进文化人才开辟绿色通道。通过吸引各类中高层次的文化人才,不断壮大文化工作者队伍建设。要利用院校、文化企业和产业园区为载体,积极引进创意设计、工艺美术、动漫游戏、数字出版、新媒体等专业的从业人员,构建文化人才高地,为太仓市的文化创新积蓄丰富的人力资源,确保太仓市文化建设的全面推进。

3.健全文化人才激励机制

完善文化专业技术人才评价、选拔和激励保障机制。建立以政府奖励为导向、用人单位和社会力量奖励为主体的人才奖励体系。实施专家特聘制度,为文化创作领军人才设立工作室,定期开展文化优秀人才评选表彰工作,宣传文化人才先进工作事迹,投入一定经费用于拔尖人才的包装和宣传,对作出突出贡献的文化人才由市政府定期进行重奖制度。继续举办文化“繁星奖”创作评选活动,鼓励文化创作者深入实际、深入群众、深入生活,努力提高“十二五”时期新形势下的文艺创作能力和服务水平。

(十)接轨上海发展,融入国际都市

1.突出区位优势,融入国际文化大都市

太仓市是上海国际大都市圈和长三角城市群的组成部分,接轨上海,融入国际文化大都市建设,既是太仓市文化建设的重要任务,又是太仓市文化发展的战略路径。“十二五”期间,上海将以建设国际文化大都市为战略目标,以“文化精神昂扬、文化事业繁荣、文化产业发达、文化要素集聚、文化创新活跃”的价值追求为引领,以“十二五”期末实现公共文化服务、文化创新活力、文化产业发展和文化市场发育等多个领域的主要可比指标达到国际文化大都市的水平为努力方向,实现上海文化大发展、大繁荣的十大目标[5]。太仓市的文化建设要充分利用这一巨大的地缘优势和发展背景,在文化体制和机制的创新方面,在公共文化、思想理论、文艺创作、文化产业等方面积极与之接轨,成为国际文化大都市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

2.创新公共文化服务,提高服务质量

太仓市在公共文化服务体制和机制方面接轨上海,要按照“政府主导、社会参与”的要求,借鉴国内外和上海的经验,探索创新公共文化服务机构运行机制和服务模式,在大力加强公共基础设施建设的同时,加强公共文化服务机制和内容配送,推动各类公共文化服务机构在各种机制下发挥各自积极性,积极培育社区非营利组织的发展,促进公共文化服务的多元化、社会化和均衡化,形成社会专业机构管理运行、政府保障基本运行经费、社区居民参与并监督的公共文化服务管理模式。要逐步建立各种公共文化服务设施和项目的绩效评估机制,为政府提供财政资助、进行奖惩以及制定相关政策提供依据,使太仓市的公共文化服务管理沿着规范化、制度化、科学化建设的轨道不断提高。

3.重视智库建设,出理论,出战略、出对策

太仓市在理论建设方面接轨上海,要倡导和发扬哲学社会科学工作者在国内外和地区发展重大理论和实践问题上的“发言权”和“首倡权”,培育和扶持各类智库,发挥“出思想、出理论,出战略、出对策”的功能,高度重视智库作为太仓市发展“思想库、智囊团”、作为党和政府“政策储备库”和“人才后备库”来源的重要价值,采用与上海专家合作进行重大理论课题等方式,鼓励理论工作者针对太仓市作为国际大都市圈重要区域和长三角城市发展所要遵循的独特规律,研究太仓市在“十二五”期间走向“江海时代”的科学发展模式和文化创新战略,不断提升智库服务于政府决策和太仓市经济社会文化发展的能力。

4.鼓励原创首创,倡导主旋律与多样化的统一

太仓市在文艺创作方面接轨上海,要积极贯彻“百花齐放、百家争鸣”的方针,鼓励不同文艺品种和业态间的交互与创新、本土艺术与外来艺术间的融合与渗透等,积极倡导主旋律与多样化的有机统一,着力推动“首创精神”,培育尊重、包容的文艺氛围和社会心态,努力实现各个文艺领域、各类文艺组织或创作个体对“本土原创”的不懈追求,确立“积聚创作力量、积累创作实力”的文艺发展方略,要采取与上海方面合作建立文艺创作基地和艺术家工作室、共同举办创作研讨会、合作培养文艺人才、合作举办文化节庆会展等方式,共享文学创作、影视创作、舞台艺术创作和美术创作等重点文艺创作工程的成果。

5.加快产业升级,促进文化新兴业态

太仓市在文化产业方面接轨上海,要发扬“文化创造力”和“文化生产力”为导向的城市文化产业发展新理念,突出以科学技术引领和商业模式创新为内核的战略转型和产业升级,进一步提升以科技和金融为两翼的文化产业链和以商业模式、经济效益为核心的“文化创意力”的发展水平与能级。随着上海建设“一轴、两河、沿海”的文化服务业集聚带和东部、中部和西部三大文化产业组团,以及2014年上海迪斯尼乐园的正式开张,太仓市文化产业要主动与之接轨,在工业设计、动漫开发、文化旅游、节庆会展、培训教育等方面,采用合作建立文化产业园区、联合开发文化项目等方式,成为上海文化产业北翼延伸和长三角旅游客源的集散中心。金仓湖作为“长三角世博主题体验之旅示范点”,在“十二五”期间要进一步丰富文化体育旅游项目,成为可持续发展的文化旅游目的地。

五、推进保障措施

要通过一系列有效措施,全面推进太仓市的文化建设,使太仓市文化事业和产业建设在“十二五”规划期间实现历史性的跨越。

(一)健全文化建设领导机制

市、镇(街道)成立文化建设领导小组,建立市、镇(社区)两级工作联席会议制度,指导、协调和督促计划的实施。结合太仓市的“十二五”规划和改革举措,召开“太仓市镇(社区)文化建设工作会议”,通过专家报告、典型示范、经验交流、领导布置等方式,充分调动各镇(街道)文化建设的积极性和工作水平。市一级主要抓全市文化发展规划,研究和组织大型文化活动,推进和实施重大文化项目,考核各项文化发展指标的落实;各镇(社区)一级主要抓落实重点项目的配套和服务,建立和完善社区公共文化设施,优化文化发展的环境,保护和传承文化遗产,提高文化民生的服务水平。

(二)深化文化体制的改革

要通过深化文化体制改革,进一步解放和发展文化生产力,激发全社会的文化创造活力。要根据党中央提出的“三加快一加强”的要求,紧紧抓住提高文化生产效益、重塑市场主体这个中心环节,加快太仓市有关文化艺术机构和管理机制的创新,盘活文化的国有资产,激发文化生产力。要抓好党报党刊发行体制和广播电视节目制播分离改革,配套制订扶持性、激励性政策,以改革和创新来带动太仓市的文化服务机构转变观念、解除束缚、开放发展、做强做大。

(三)落实政策加强贯彻实施

要研究、制订和实施《太仓市村镇文化服务中心考核评估指标》,使太仓市和各村镇的文化发展规划,通过一系列考核指标和评估办法,实行有效监督,效益考核,逐步实现规范化、系列化、常态化。要研究制定太仓市文化人才引进和激励的具体办法,制订文化专项资金使用、文化产业园区建设、文化品牌创立等实施细则。要贯彻中央九部委《关于金融支持文化产业发展和繁荣的指导意见》等文件,在适当时机举办“太仓市金融支持文化发展和繁荣的工作会议”,邀集太仓市金融界和文化领域的代表,探讨文化与科技、金融联手互动,促进太仓市文化建设的机制和举措,为太仓市文化建设增添可持续发展的动力。

(四)加大政府对文化事业投入

要加大政府对文化事业建设的投入,在市本级加大文化投入的情况下,确保镇(街道)级的文化事业费的投入增幅不低于同期财政收入的增幅。继续发挥公益性基层文化设施建设发展引导资金和群众文化发展资金的作用。在全市形成了财政投入为主体,社会投入为必要补充的文化建设投入机制,为文化事业提供了长期、持续、稳定的发展保障。“十二五”规划期间,太仓市政府财政对文化事业建设的资金投入要比“十一五”期间有新的增长,主要用于文化建设重点项目统筹补贴、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的完善、重大文化活动的组织、文化推介项目的实施、配套奖励太仓市获得的各项文化荣誉等,以及以奖代补支持各镇(街道)建设公共文化设施和各项文化遗产名牌工程创建奖励等。

(五)设立文化产业发展引导资金

要建立文化产业发展引导资金,进一步发挥政府对文化产业的引导作用,发挥政府资金在先期投入、打好基础、鼓励创新方面的功能。从2011年开始,太仓市文化产业的扶持投入要争取提升到占上一年新增文化产业增加值的5-7%。按此比例,每年市里的文化产业扶持投入要逐步提升,达到每年1000万到2000万元左右。要通过政府投入的引导性和战略性作用,带动更多的社会资本投入,发挥投资拉动的“小球推大球”的作用。同时联络海内外的创业投资和基金公司,形成文化战略投资的组合,开展文化产业的股权型、实业型、研发型投融资服务。

(六)鼓励社会力量广泛参与

根据国家有关政策,研究给予重大文化项目以及公共文化基础设施建设在土地划拨、出让、使用等方面的优惠举措,研究推动各类企业按规定对宣传文化事业公益性捐赠税前扣除的优惠举措,研究吸纳社会资金参与文化建设的优惠举措,鼓励社会各界和企事业单位参与图书馆、陈列馆、艺术馆、群艺馆等的建设和运作,积极探索“政府引导、企业参与、社会共建”的文化建设模式。在大型文化场馆的管理方面,要引入专业的管理机构,制订政府对文化场馆管理机构的监督和考核指标,使之实现既要国有资产的保值增值,又要保障公益性文化服务数量和质量的要求。各界社会人士和企事业在参与文化建设的评选、评奖、职称评定等方面要一视同仁。

(七)加强地方基层宣传文化队伍建设

在全市3区、7镇、88个行政村和66个社区全面加强城乡基层宣传文化队伍建设。各乡镇文化站至少要有3个编制,沙溪镇作为行政管理体制改革试点镇至少要有5个编制,所配备人员一般要具有大专以上学历。新区、港区、科教新城至少要有1名专人负责,隶属党委副书记领导。各行政村配备1名党员干部专职日常宣传文化工作。各社区配备1名专职或兼职宣传文化干部。各区(镇、村、社区)党委和政府要切实将基层宣传文化干部培训纳入干部教育培训体系,同时加强基层宣传文化干部的培养和管理。要认真贯彻落实市委《关于贯彻“姑苏文化人才计划”,实施太仓“522”人才工程的意见》,加大基层文化专业人才队伍培养,形成文化人才的多层次梯队,认真落实宣传思想文化工作责任制。

(八)建立考核和激励的机制

要建立太仓市文化建设的考核激励机制,包括研究制订《太仓市村镇文化服务中心绩效评估指标体系》等专项的管理办法和考核指标,基本覆盖太仓市文化事业和产业的主要领域。在此基础上,建立太仓市文化事业和产业建设数据库,举行历年的数据分析和对比,提供有关领导部门进行决策参考。市人大、政协要加强对文化建设工作的督促检查。“十二五”规划期间,太仓市要在政府工作考核和奖励中进一步细化文化建设的项目。




[1]“三加快一加强”的战略部署指:一要加快文化体制机制改革创新,体现创新体制、转换机制、面向市场、增强活力的要求。二要加快构建公共文化服务体系,体现公益性、基本性、均等性、便利性的要求。三要加快发展文化产业,培育新的文化业态,提高文化产业规模化、集约化、专业化水平。四要加强对文化产品创作生产的引导。

[2]太仓市文化产业统计数据,不包括玖龙纸业的数据。

[3]参看本规划附件三《“十二五”期间太仓市三大文化功能区示意图》。

[4]参看本规划附件二《“十二五”期间太仓市文化产业增加值及占GDP比重的增长》

[5]“十二五”期间上海文化大发展、大繁荣的目标是:1,培育和弘扬“海纳百川、追求卓越、开明睿智、大气谦和”的城市精神;2,建成完备的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和一流的重大文化设施;3,政府为主、社会参与、制度保障,探索推动文化遗产保护、传承和应用的新经验;4,加强理论创新建设,发挥理论引领功能;5,培养和造就有影响力的文化名人名作;6,增强文化产业竞争力,成为国家发展文化产业的要地、国际文化服务贸易的基地和世界文化交流和传播的中心;7,建设文化要素集聚、文化消费活跃的高效率文化市场;8,加强人才培养和引进;9,促进中华民族优秀文化传承和创新发展;10,完善体制机制,增强文化多样性和包容性。

扫一扫在手机打开当前页
x

您访问的链接即将离开“太仓市人民政府”门户网站,是否继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