太仓人口方言
太仓方言属吴语。吴语,又称江东话、江南话、吴越语,自商周春秋至今有三千多年的历史变迁,文化底蕴深厚。吴语主要分布于江苏南部、上海、浙江,以及安徽、江西、福建等部分地区,是中国官方定义的八大方言之一,拥有国际语言代码。语言学上,将吴语使用地域划分为多个层次的若干区域,太仓话被划入“吴语太湖片苏沪嘉小片太仓大区”。“太仓大区”范围大致相当于清代太仓直隶州的辖境,即东北至海门、启东市,西北至太仓与昆山、常熟接壤处,南至今上海市吴淞江北岸。在“太仓大区”内,除太仓话之外,还有嘉定话、宝山话、崇明话、海门话、启东话等与太仓话的近缘方言。当代太仓方言根据语音特征,分为三个小片 :一是北片,大致包括鹿河、王秀、归庄和璜泾、时思、沙溪等地区,语音带有较明显的常熟音,突出表现为有翘舌声母 ;二是南片,大致包括与上海嘉定接壤的浏河、陆渡、南郊等地区,语音近嘉定音 ;三是中片,即除北片、南片以外的中段地区,语音接近昆山。三片的词汇大部分相同,语法基本一致。
太仓方言与普通话词汇的差别主要有以下几点:
一是同样的物体或概念,用词完全不一样。如普通话中的“小姑娘”“花生”“好久”等词在太仓方言中分别为“小细娘(小娘家)”“长生果”“长远”等。
二是词语的文字相同,但表达的意思不同。如普通话中的“壮”,在太仓方言中除了“强壮”的意思外,还有“肥胖”“肥沃”的意思。如“该只猪养得蛮壮”(这头猪养得很肥)、“该块田蛮壮”(这块地很肥沃)等。
三是有些复合词表达的意思相同,但排列次序颠倒。如普通话中的“螺蛳”“热闹”“力气”等词在太仓方言中分别为“蛳螺”“闹热”“气力”等。
太仓方言的语法特点主要有以下几点 :
一是重叠法。太仓方言词汇中重叠用法较为广泛。量词、名词的重叠形式及其作用与普通话基本相同,而动词、形容词的重叠则较有特色。动词重叠:单音节动词重叠,经常在后面加助词“看”或“好”。加“看”,使动作表尝试性。如“用用看”“看看看”。加“好”表示希望动作做得妥善一些,如“写写好”“坐坐好”。双音节重叠形式为 ABAB 式,表动作的短暂性,如“打听打听”“孛相孛相”。形容词重叠:单音节形容词重叠有自叠、附加成分重叠及嵌字重叠。附加成分重叠式一为 A×× 式,表示程度,如“辣蓬蓬”“硬绷绷”“干卜卜”“胖笃笃”;一为 ××A 式,表示的程度比前一种更高些,如“绷绷硬”“彻彻软”“雪雪白”。嵌字式为“A过A验”,表示非常高的程度,如“好过好验”“香过香验”“闹过闹验”;还有“A 透 A过”式,其作用与前一种相同,如“好透好过”“香透香过”。双音节形容词重叠有 AABB 式,如“太太平平”“服服帖帖”;以及“A 里 AB”式,此多带有贬义色彩,如“怪里怪气”“龌里龌龊”。
二是词缀。前缀“阿~”:加在称谓前,表示亲昵,如“阿婆”“阿伯”“阿弟”“阿大”“阿囡”“阿宝”“阿福”“阿张”。加在某些形容词、名词之前,产生贬义,如“阿憨”(傻乎乎的人)、“阿木林”(反应迟钝的人);还有贬义而泛称的“阿猫阿狗”,以及称有流氓习气的人为“阿飞”。后缀“~头”:加在形容词之后,构成名词,如“老头”“滑头”“寿头”“老实头”。加在某些动词、形容词之后,表示“……价值”或“……值得”的意思,如“看头”“吃头”“花头”“噱头”。加在方位词和名词后,表示位置,如“东横头”“上底头”“灶前头”“水桥头”“河滩头”“角落头”“床横头”。后缀“~子”:太仓方言中有一些在普通话里没有的“子”尾的词,如“角子”(元以下货币单位)、“哑子”(哑巴)、“皮夹子”(票夹)、“石卵子”(鹅卵石、小石块)。
三是词语组合特点。数词的省略:以“一”为首的多位数字,可以省略,甚至连带省去后一个单位数,如“一百六七十”可说成“百六七十”或“百六七”,“一千六百”可说成“千六”,“一万三千”可说成“万三”。量词的省略:表度量衡单位和货币单位的量词,在与数词组成“数 + 量 +数 + 量”的形式时,常省去后一个量词,如“二丈四(尺)”“五斤三(两)”“一角七(分)”。
-
扫一扫在手机打开当前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