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 首页 > 政府信息公开 > 重点领域信息公开 > 统计数据 > 统计分析

市统计局关注粮食安全 发展水稻产业

时间:2021-09-29 14:51来源:太仓市统计局访问量:
【字体:

内容摘要:太仓市素有“鱼米之乡”、“天下粮仓”等美誉。《太仓州志》记载:“春秋时,吴王于此置仓,故名太仓”。太仓地处长三角冲积平原,土地肥沃,其水稻种植历史悠久。水稻播种面积占全市粮食作物播种面积的51.6%,是我市种植面积最多的单品种农作物。但其产业大而不强,产品附加值不高,农户增收缓慢、从业人员结构老化等情况。本文以太仓市近年来水稻经营为基础,通过对太仓水稻产业现状、瓶颈、优势等方面进行研究,借鉴日本水稻产业发展经验,建议在从业人员队伍建设、产业链纵深发展、产业横向融合以及品牌化建设等方面强化创新发展,为太仓市粮食安全生产和乡村振兴战略做出贡献。

一、研究背景

太仓市位于长江中下游平原,自然条件优越,历来就有“鱼米之乡”的美誉。太仓的主要粮食作物为水稻,其播种面积约占我市粮食作物播种面积的二分之一,产量约占我市粮食产量近七成,是太仓市种植面积最多的单品种农作物。但水稻的产值占种植业总产值比重在15%左右,仅相当于全市农作物亩均产值的一半不到。从纯市场的因素看,水稻生产的性价比较低,并不应该成为农户优先种植的品种,水稻成为种植面积最多的农作物品种存在着非市场因素的影响。太仓水稻大面积种植的主要原因还是受粮食安全、粮食功能区、土地用途限制等政策性约束。因此,在研究太仓水稻产业发展的同时,就不能不考虑国家粮食安全政策约束要求这个大前提。本文拟从太仓水稻产业的发展现状、存在的问题、内外地区的经验和教训等几个方面进行分析研究,在了解太仓水稻产业发展瓶颈和基层农户种粮需求的基础上,提出在满足太仓粮食安全这一大前提下提高水稻产业效益的可行性思路和对策,为太仓的粮食安全生产和乡村振兴战略提供参谋。

(一)粮食安全战略成为国家战略

中国是人口大国,粮食消费量居世界前列,在保证主粮基本自给的情况下,需要大量进口饲料用粮和工业用粮。截止2020年,中国是世界上最大的粮食进口国,当年进口了约1.4亿吨粮食,同比增长28%,其中大豆1亿吨。随着人口的刚性增长和饮食消费的升级,中国对进口粮食的依存度逐渐升高。近年来,全球范围内疫情和极端气候日益增多,病虫害随着对农药抗药性的增强有高发态势,全球粮食供需矛盾逐渐加剧,世界粮食危机凸显,中美贸易摩擦和之后的新冠疫情也对中国粮食进口稳定带来新的不确定影响,中国原有的粮食安全保障体系受到威胁,充分利用国内资源重新构建更加稳定的粮食安全保障体系也成为国家战略之一。

(二)水稻产业是粮食安全的根本保障

因传统饮食习惯,米、面是中国人的口粮作物,其中江浙沪一带的人群主要食用大米。从地域粮食保障来看,2020年江苏省水稻产量1966万吨,常住人口8475万人,人均产量232公斤,2020年太仓市水稻产量10.2万吨,常住人口83.1万人,人均122.7公斤,明显少于江苏省平均水平。而且随着人民生活水平提高及外来人口的加速流入,粮食自给率提升难度加大。对于太仓来说,保障粮食安全首先必须保障口粮安全,保障口粮安全首先必须保障大米供给即水稻供给的安全。

(三)水稻产业是实现乡村振兴战略的重要抓手

产业兴旺是乡村振兴的重点、基础、核心和关键,只有产业兴旺才能提高农业收入、保障美丽乡村建设的可持续发展。在乡村振兴战略实施过程中,最困难的是农业产业的发展。而粮食产业又是农业产业的重要组成部分,随着经济社会实现长期快速发展,整个粮食产业发展结构性矛盾越来越突出,因其大而不强、多而不富的特点成为影响乡村振兴的一个问题产业。抓好粮食产业的发展,做强粮食产业就是抓住了农业产业发展的一个关键点,能够精准发力乡村振兴战略。对于太仓来说,发展太仓的水稻产业,实现优质、高效、绿色,进一步增强水稻产业的主导地位,培育乡村振兴的新动能,实现水稻产业现代化,为实现太仓的乡村振兴夯实产业基础。

二、太仓市水稻生产经营现状

(一)水稻生产总体情况

截止2020年,太仓水稻种植面积为16.5万亩,2019年增加了0.8万亩,占粮食作物播种面积的51.6%;产量为10.2万吨,比2019年增加了4161,占粮食作物总产量的67.4%

(二)优质水稻种植面积逐步扩大

民以食为天,稻米是我市农业四大主导产业之一,近年来我市持续布局优质水稻品种种植,大力引进、筛选优质水稻新品种,进一步丰富“既好看、又好吃”的优质食味稻米品种,2020年种植16.5万亩水稻,以南粳系列为主的优质食味稻米品种占比达75.73%

(三)水稻生产机械化水平逐年提高

太仓地处江南鱼米之乡,土地条件和经济条件都非常适宜推广水稻机械化种收。随着劳动力成本的不断增加,适龄劳动力人数的减少,省工省时的机械化生产需求不断增加,“机器换人”的现象十分明显。太仓市被评为粮食生产全程机械化示范县。经测算,目前我市水稻、小麦耕种收综合机械化率提高到96.5%(稻、麦分别为97%95.9%;其中耕、种、收分别为100%88.5%100%),全市粮食生产全程机械化水平达95.9%

(四)产业生产经营模式比较传统

太仓目前的水稻产业经营模式仍然采取各个环节各自独立的传统形式,供销社、种子公司等农资企业负责提供种子、化肥农药等农资,农户、合作社负责生产水稻,粮食加工企业负责将水稻加工为大米,粮食购销公司负责水稻收购仓储,各个环节、各个经营主体各自独立,各自发展。实行产业上下游协同发展、采用订单生产、小批量订制生产、基地生产、品牌经营等的经营主体和生产经营方式还相对较少。

(五)加工销售渠道相对单一

受限于传统的生产经营模式,太仓水稻产业的加工销售渠道相对固定、狭窄。一是生产加工渠道单一。太仓每年水稻约70%的生产量固定流向国家储备粮库,剩下有部分通过本地粮食加工企业加工成大米。二是生产加工用途相对单一。太仓水稻主要还是用于生产普通大米食用,我市仅小部分水稻用于生产黄酒,能够开展精细加工生产高档大米和进行米类食品深加工的不多。三是销售渠道比较狭窄。太仓本地加工生产的普通大米由于品质和品牌附加值较低,在市场上受欢迎程度要小于东北米,在超市、便利店等销售场所也较少见到,销量更低,太仓本地大米主要销售给企事业单位食堂,市面上零售的很少。部分品牌大米现在也在通过网络销售,但销售量较少。

   (六)上下游产业链配套相对滞后

纵观水稻全产业链,太仓的水稻产业还主要集中在水稻生产和粗加工的环节,附加值和科技水平都相对较低。一是缺乏有力的种业生产企业和农资生产企业;二是缺少足够的水稻加工企业,无法满足本地水稻的进一步加工和产品深加工;三是缺少有影响力的区域品牌,目前“太仓大米”、“璜泾大米”等大米品牌还局限在本市范围内,市场覆盖范围不广、品牌影响力不强。

三、太仓水稻产业发展的瓶颈

太仓的水稻产业发展总体集中于生产环节,相对国内周边地区发展成熟度较高,但相对于水稻产业发达地区还有较大的差距,在实际工作中存在一些瓶颈,制约着我市水稻产业的发展。

(一)水稻种植比较收益低

纵向来看,近年来水稻最低收购价格维持在1.3/斤左右。但土地流转费用、人工费用、农资费用都在逐年上升,这直接影响水稻种植的收益。以2020年的水稻生产为例,按照太仓一亩水稻的生产效益估算,水稻销售收入为1600/亩,水稻种植成本包含土地流转费用大致为1300/亩,如果只种一季水稻每亩净收益只有300/亩,种植小麦+水稻每亩净收益大概在400/-500/亩之间。横向来看,种植蔬菜、果树等经济作物的亩均净收益一般能达到3000/亩和5000/亩,是水稻种植收益的十倍。水稻种植比较收益低成为我市水稻生产的最大瓶颈,农户稳产增产水稻的积极性降低。

(二)从业者年龄结构偏大

水稻种植比较收益低,还影响了行业从业人员的更新和对于优秀人才的吸引。受此影响,目前太仓市农业从业人员(包括水稻)水稻生产从业者年龄结构偏大,据第三次农业普查数据显示,全市农业生产经营人员年龄55岁及以上的占比64.61%;初中及以下学历的占比在80%以上。

四、太仓市推进水稻产业发展的优势

在短期受瓶颈制约产业发展的同时,太仓优越的自然条件、较高的土地流转水平(较高的规模化经营程度)、良好的地理位置和较高的农业技术水平等优势和竞争力也在中长期推动着太仓水稻产业的进一步发展。

(一)自然条件优势

太仓市位于江苏省东南部,长江口南岸,太湖流域东北部,东濒长江、西接昆山、南邻上海,北连常熟,市域地处北纬31°20′-31°45′,东经120°58′-121°20′之间,属北亚热带南部湿润气候区,气候温和,雨量适中,日照充足。年平均气温16.4,年平均降雨量1169.8毫米,年平均日照时数1969.0小时,年平均雨日128.4天,年平均霜期135天。土壤质地为黄泥土和沙夹垅土并重,土壤旱季地下水位低,宜耕期长,便于耕作。总体来说,本地自然资源条件优越,有利于水稻、小麦等主要农作物的生长。

(二)规模经营优势

在水稻种植中,全市打造10个水稻产业园,通过土地流转,推动了村集体组织经营村级合作农场的发展。全市已有90%以上的土地流转到村集体。村集体以自我经营为主,又发展出家庭农场、委托经营等多种经营形式,形成“大承包、小包干”的经营体系。全市共建设了27个农事服务中心。目前,稻米已经实现了从种子培育到育苗插秧,从灌溉施肥到病虫防治,从收割到储存,从烘干到加工包装的全程粮食不落地机械化生产。

(三)人才技术优势

太仓在推进农业农村现代化的过程中,较早地遇到了年轻人不愿种田、不会种田等问题。为此,太仓从2013年起,主动与省内农业职业技术学院合作,定向培养政治素养好、农业技术强、治理水平高、留得住扎下根的年轻化“定制村干”。目前,已累计培养342人,其中182人已毕业回村工作。

(四)地理位置优势

太仓市属长江三角洲冲积平原,气候温暖,雨量充沛,非常适合水稻生长,地产优质稻米糯性强、支链淀粉及蛋白质含量高;蒸煮后米饭晶莹剔透,口感柔软滑润,富有弹性等特点,涌现出金仓湖富硒大米、丁泾蟹田米、方家桥生态大米、璜泾优质大米等一大批特色品牌产品。同时,太仓临近上海,有着广阔的市场。

五、国外水稻产业发展的模式

对于中日两国来说,大米都是最主要的粮食作物。中国是世界上大米生产量和消费量最大的国家,而日本是世界上大米自给率最高的国家。在中国,近60%的人口以大米为主食,而在日本该比例则高达95%以上。水稻对于粮食安全的重要性在日本体现的更为明显,在保障粮食安全和实现水稻产业发展上,日本的发展轨迹给与中国更多的经验教训。在生产环节,为解决前期重视产量、忽视效益,重视国家管控、忽视社会调节的弊端,日本制定了以“农民收入提高、农业结构调整与生产规模扩大”的综合产业目标,先后出台了“水田经营安定对策”和“农业者户别所得补偿制度”,在通过补贴和农业技术保障农民收入和大米自给率安全的基础上,引导农户利用多余的耕地种植小麦、大豆、甜菜、原料用马铃薯等其他粮食作物,提高总体粮食自给率。在营销环节,日本通过差异化的营销战略,着重营造“日本大米”的高端形象,提升品牌附加值。生产差异化,经历了几十年的经验积累,现在已经全部实现了本国大米生产的标准化,并且要求极其苛刻,尤其是高端大米,只能在生产过程中使用有机肥料,不能使用化学制品。地域差异化,根据不同地域的日照、土壤、气候等自然条件,着重强调其大米在品质上不同的特点,如北海道大米,强调冰雪中富含的多种元素对于大米保健功效的提升;佐贺县大米强调其在海拔200米以上半山腰种植,不仅口感香甜,而且外观圆润,富有光泽。价格差异化,根据大米品质和生产成本的不同进行差别定价,既有高端有机米的高价,也有普通日本大米的低价。包装差异化,日本大米在包装过程中实行了差异化策略,从产品包装的外观设计、形状、大小、规格、等级等方面都依据顾客需求进行不同风格的设计,一个品牌的大米往往包装就有几十种,适用不同的消费群体和消费需求。

总体来说,日本水稻产业在解决水稻产业发展中,更多依靠政府和与政府相关的农协、合作社等社会组织团体的力量。生产环节依靠农协、合作社给农户分配水稻生产指标、政府承担相关的补贴责任,加工销售环节依靠企业和农业组织进行统销和优质营销。产的计划性和销的市场性构成了日本水稻产业发展的两面。

借鉴日本水稻产业发展的经验和教训,太仓应该综合运用政府宏观调控和市场调节等手段,引导和促进大米产业的发展。一是培育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和市场组织,提高大米产业集中度和市场化水平。二是合理制定补贴政策,既要重视量的提升也要重视技术的进步。三是加快农地流转,减少散户,充分发挥粮食生产的规模效益。四是重视优质产品营销的作用,着力推广太仓特点、特色的稻米产品和品牌。

六、太仓水稻产业发展对策建议

粮食安全的政治任务要求水稻的产量不能出现比较大的滑坡,这是太仓水稻产业现代化发展的前提条件。在这个前提下,实现水稻价值的更大化,亩均收益提升同步化,农民收入稳定增加,是太仓水稻产业现代化发展的根本立足点。带着镣铐跳舞,舞姿要美。因此,针对这个问题,一方面立足实际,解决太仓水稻产业发展的瓶颈;一方面可以借鉴日本水稻产业发展的特点,努力实现水稻产量稳定、农户收入增加、产业现代化程度提升的共赢目的。

(一)坚持“藏粮于地、藏粮于技”,夯实粮食安全

习近平总书记在党的十九大报告中强调要“确保国家粮食安全,把中国人的饭碗牢牢端在自己手中”。在当前复杂特殊的形势下,要抓好粮食安全保障工作。一是要扎实推进高标准农田建设。要把建设高标准农田作为稳定和提升粮食产能的重要抓手,充分发挥政府投入和引导示范作用,完善高标准农田建设配套政策,因地制宜提高建设标准,切实实施“藏粮于地”政策,二是加强良种推广力度。要加强主推技术、主打品种的宣传和推广,推广先进播栽方式,优化品种布局,真正把“藏粮于技”落到实处。

(二)推动产业链的纵向创新发展

创新水稻产业的现代化经营模式,推动产业链的纵向发展和完善。一要大力发展“公司+农户”的联合模式,引导并鼓励太仓大型米业加工企业与当地种粮大户或合作社发展订单生产,定制生产、按品种专仓收储,分品种加工包装,统一品牌市场销售。二要合理发展大户“生产+加工+销售”的全产业链模式,引导生产规模较大的种粮大户(合作社)、家庭农场等经营主体发展优质稻米种植、并自行加工、自行品牌销售,发掘水稻深加工价值,建立自有品牌,提高种稻效益。三要引导发展种粮大户联盟的合作模式,对生产规模较小的种粮户通过建立区域联盟、区域合作社等方式进行抱团发展,实行区域统一优质品种、统一的组织生产、统一的收割包装加工、实现水稻的规模产业化生产。同时利用区域公共品牌,以委托代工或者建立自有品牌的方式实现产品规模化销售。

(三)推进横向产业融合发展

推进水稻产业与现代旅游业融合发展,是提升种粮效益的有效路径,也是推进太仓水稻产业绿色发展的重要路径。以村为单位,通过建立旅游企业、种植大户和农村合作社的资源互补,在美丽乡村建设之余,改善水稻种植环境、以旅游消费的理念对水稻生产加工环节进行改造,促进水稻生产、与稻田艺术、稻作文化的有机结合,推动水稻产业加入现代旅游经济、网红经济的元素。在确保水稻生产不受影响的同时,拓宽农民就业增收渠道,把小农户与现代特色农业发展有机衔接起来。加强“水稻+旅游”产业发展,让广大游客既能体验水稻种植过程,又可以感受、留存太仓传统的稻作文化,教育孩子珍惜粮食、养成节约粮食好习惯。

(四)强化品牌化建设

一是切实扶持和鼓励打造优质稻米的区域公共品牌和企业品牌,做大做强品牌意识,如申请品牌地域保护,加强广告策划,逐渐扩大太仓稻米优质、无害、绿色特点在广大消费者心中的影响, 创建一批具有强势竞争力的稻米精品品牌。二是整合稻米加工企业。针对目前太仓市稻米加工企业大小分散的现状,通过机制创新,组建大型的、设备先进、工艺先进、有规模、有销量、有实力、有生命力的优质稻米加工企业。三是提高稻米加工工艺。提高稻米精加工工艺水平, 引进国内外先进的稻米分级标准和保鲜处理技术,提高稻米产品品质。提高我市稻米加工整体水平,为创立品牌创造基础条件

扫一扫在手机打开当前页
x

您访问的链接即将离开“太仓市人民政府”门户网站,是否继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