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 首页 > 政府信息公开 > 重点领域信息公开 > 重点工作 > 政府工作报告

太仓市2011年政府工作报告

时间:2011-01-07 15:40来源:政府办公室访问量:
【字体:

政府工作报告

——2011年1月6日在太仓市第十四届

人民代表大会第四次会议上

代市长 王剑锋

各位代表:

现在,我代表市人民政府向大会报告工作,请予审议,并请市政协委员和其他列席人员提出意见。

2010年工作和“十一五”发展回顾

过去的一年,全市人民在中共太仓市委的正确领导下,牢牢把握加快发展、转型升级、谋求新跨越的工作主题,创新克难,团结拼搏,较好地完成了市十四届人大三次会议确定的各项目标任务。全年实现地区生产总值723亿元(预计数,下同),比上年增长15.1%;全口径财政收入180亿元,增长30%,其中地方一般预算收入70亿元,增长19%;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30325元,农民人均纯收入14403元,均增长11%。

——综合实力和增长动力更加强劲。

工业经济加快发展。工业经济三年翻番计划全面启动。完成工业总产值1900亿元,增长26.2%,其中规模以上工业产值1480亿元,增长26.8%。规模工业产值和亿元销售收入利润率、税收率、技改投资增幅居苏州前列。68家重点企业实现产值708亿元,增长30%。年产值超亿元企业237家、超10亿元企业19家。2家企业挂牌上市。中小企业服务体系做法在全省推广,工业展览馆建成开馆。陆渡镇荣获中国自行车名镇称号。

投资拉动持续有力。完成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335亿元,增长18%。完成工业投资185亿元,增长31.6%。完成技改投入112亿元,增长18%。66只重点项目完成投资125.7亿元。新批项目562只,计划总投资658亿元,增长79.5%。举办重点项目集中开工开业活动15次,229只项目总投资595亿元。

开放合作层次提升。完成注册外资15.2亿美元,增长7.8%;实际利用外资8.1亿美元,增长8.4%;引进超千万美元项目69只。内资新增注册资本75亿元,增长53%。新增私营企业1780家,民营经济净增注册资本99亿元。实现外贸进出口总额82.6亿美元,增长50.8%,其中出口39亿美元,增长40.2%。完成境外投资2616万美元,增长14.7%。完成服务外包接包合同额1.57亿美元,增长36%;离岸执行额6666万美元,增长31%。

科技支撑作用增强。全社会研究与试验发展经费支出占地区生产总值的比重提高到2%。高新技术产业实现产值281亿元,占规模以上工业的比重为19%,比上年提高2.8个百分点。申报高新技术企业27家、高新技术产品85只、省民营科技企业35家;申报苏州市级以上科技项目159只,其中国家项目13只。专利申请总量3758件,其中发明专利568件,专利授权量2650件。新区被认定为国际科技合作基地,科技创业园、软件园、LOFT工业设计园、国际服务外包园等创新载体内涵不断丰富,“3+1”国家技术转移联盟太仓工作站等公共服务平台日益完善。“522”人才工程全面实施,引进各类高层次人才320人,建立海内外人才工作站6个,设立大学生见习基地60个。

——产业结构和经济质态更加优化。

主导产业提档升级。被确定为省特种专用装备制造特色产业基地,太仓港新能源产业园和新区精密机械产业基地分别申报省特色产业园区和新型工业化示范基地。完成国家重大科技成果转化项目1只、国家产业升级项目4只、省传统产业升级重点项目3只、省技术改造项目导向性计划企业5家。新增省级企业技术中心3家、工程技术研发中心5家。新增商标460件,商标国际注册31件,申报中国驰名商标企业2家、省和苏州市产业集群品牌培育基地2个。申报省名牌产品30只、苏州名牌产品76只,6个行业标准发布实施。

新兴产业迅速壮大。工业载体发展“2+5”战略加快实施,新兴产业集聚水平不断提升。实现新兴产业产值480亿元,增长44.5%,高于规模以上工业增幅17.7个百分点,占规模企业比重32.4%。高端装备制造和新能源产业产值增幅分别为149.8%和59.2%,奥特斯维一期、同维电子、中美冠科、致君万庆二期等一批重大项目相继投产。

服务业加快发展。服务业三年倍增计划启动实施。实现服务业增加值281亿元,增长21.3%。新增苏州市级重点服务业集聚区1个,耐克、国信等3家企业成为省百强服务业企业。新增物流企业88家,规模以上物流企业实现主营业务收入42.5亿元,增长24%,隆兴物流进入中国物流企业50强。完成旅游项目建设投入10.5亿元,沙溪古镇一期开街,金仓湖三期绿化和主游道建设完成,园花园提档扩容。接待游客总人数294.4万人次,增长28%;实现旅游总收入37.2亿元,增长29%。完成全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141亿元,增长17%。销售商品房150万平方米。“家电下乡、以旧换新”实现销售收入3.87亿元。人民币存、贷款余额为785亿元和647亿元,分别增长25.9%和22.2%。光大、民生银行入驻太仓,太仓港港口开发建设投资公司6亿元企业债券成功发行。

现代农业不断拓展。新增高效农业面积2.16万亩,其中高效设施农业1.09万亩。市现代农业园区核心区基本建成,被确定为首批省级现代农业园区,生物科技、休闲观光农业特色鲜明,成功举办了中国古典月季高峰论坛。现代设施农业示范区框架基本形成,二期5000亩农田基础设施工程顺利推进。双凤生态园、太丰生态湿地公园建成开放。完成水稻机械化种植面积19.87万亩,成为省率先基本实现水稻生产机械化县(市)和全国平安农机示范县(市)。秸秆禁烧和综合利用成效较好。粮食物流产业园和粮食中心储备库前期工作基本完成。

——发展特色和竞争优势更加凸显。

港口开发实现跨越。全面落实省政府加快太仓港建设发展专题会议精神,制定出台了进一步促进港口物流业发展的政策措施。集装箱三期、万方等码头建成投运,玖龙纸业件杂货码头、长江石化双泊位建设进展顺利,集卡停车场、太仓港信息中心等建设有序推进。新辟美国洛杉矶等国际国内航线8条,台湾航线增至每周2班,与高雄港缔结合作港。“区港联动、虚拟口岸”快速通关模式联动区域拓展至南京、无锡、常州、南通等地。完成集装箱吞吐量220万标箱、货物吞吐量8000万吨,分别增长46%和55%。

接轨上海成效显著。引进上海项目115只,新增注册资本17.2亿元。上海世博会太仓游客中心销售世博门票超过18万张,输送观博游客25万多人次。世博会太仓主题周等活动成功举办。金仓湖、郑和公园2个世博体验之旅示范点接待游客38.5万人次。金陵钢构、特灵空调、北新建材等一批企业获得世博订单,太仓肉松、诺伊曼等成为世博特许产品,双凤龙狮、滚灯和江南丝竹在世博场馆演出74场次。第一人民医院与上海新华医院、市中医医院与上海岳阳医院建立了全面合作关系。科技、人才、教育、体育、金融等领域接轨上海工作也取得了明显成效。荣获“世博之星、中国长三角最具活力民营经济县市”。

园区建设持续推进。港区石化工业园区、制造业园区、现代物流园区等框架已经拉开,石油化工、电力能源进入百亿级产业基地行列,宝洁、艺康2家世界500强企业和琪优势等一批重大项目落户并启动建设。保税物流中心运作监管货值超过10亿美元。新区二期建设持续推进,三期建设启动实施,科纺勒、通快、英特飞等一批项目竣工投产,新增德资企业18家。各镇工业集中区建设持续推进,承载能力得到提升。

生态环境不断优化。生态文明建设规划编制完成。创建国家节水型城市通过专家组考核。节能减排力度加大,单位地区生产总值能耗下降4.3%,化学需氧量、二氧化硫排放量分别削减400吨和1395吨。“清水畅流”工程全面实施,疏浚河道256公里。40个农村生活污水治理点建设有效推进,水功能区水质达标率较上年提高12.3个百分点。新一轮“蓝天工程”加快实施,沙溪——双凤西线集中供热管网建设完成,全年空气优良率达到95.6%。新增林地、绿地1.71万亩,陆地森林覆盖率达到19.2%。废旧物品回收集中整治成效明显,再生资源集散中心即将投运,市垃圾填埋场被国家住建部评为一级填埋场。

——城乡建设和统筹发展更加深入。

规划体系日益健全。“十二五”规划纲要和各专项规划编制基本完成。城市总体规划编制和土地利用总体规划修编完成。港城中心区城市设计和科教新城控制性详规编制完成,沙溪、璜泾、浏河镇总体规划修编加快推进,陆渡城市副中心、金仓湖区域、浏河滨江新城、璜泾南部新城等概念性规划和城市设计全面展开。城市综合交通、绿地系统、燃气、旅游等专项规划正在抓紧编制。太仓港集疏运体系规划完成中期成果。

功能配套不断完善。新港城商务办公楼、行政服务中心、菁英公社、港区公交客运站投入使用,邻里中心、人才公寓建设有序推进。新区一期“退二进三”加快实施,行政商务中心形态显现。科教新城海运堤一期开街营运,中央湖基础设施建设进展良好。中心菜场周边以及县府东街、长春路、向阳路等提档改造全面完成,梅园新村、康乐新村、惠阳一村等老小区改造全面竣工。杨林塘航道整治和疏港高速、沪通铁路前期工作有序推进。上海东路延伸、浏茜公路大修、鹿北公路和岳鹿公路一期新建工程如期完成,双浮公路、协星路北延等工程加快推进。浏河水源地建设工程启动实施,长江江堤加固工程全面完成,维修改造农桥63座,新建污水主管网37.8公里,南郊、港区污水处理厂基本建成。水利普查工作得到国家水利部充分肯定。220千伏新湖输变电等一批电力工程建成启用。

新农村建设深入推进。24个农民公寓房安置点规划全面完成,开工建设农民公寓房153万平方米,新增集中居住农户9763户,集中居住率达38.7%,比上年提高11个百分点。“五大合作”改革不断深化,在全省首创合作农场建设,新增农村新型合作经济组织106个。新增土地流转5.2万亩。农业规模经营比重达65.7%。农村集体“三资”信息化监管系统全面建立,农村土地承包管理和土地流转管理得到加强。新增新农村建设示范村14个。村级平均可支配收入400万元,增长29%。落实城乡建设用地增减挂钩1117亩、耕地易地占补指标2063亩。

城乡管理得到加强。城市管理共建机制初步建立,管理重点延伸至建制镇和管理区,精细化管理水平不断提高。数字城管进入试运行,城区主次干道和重点区域实行网格化分级管理。市区住宅小区违章搭建监督员网络初步建立,小区物业管理进一步加强。上海东路、太平北路分获省和苏州市市容管理示范路。“三遥”路灯监控系统安装完成,实现了城区亮化自动化控制。人口管理和服务不断强化,实施房屋、人口信息全覆盖采集。撤并镇管理区基础设施提档改造基本完成。无证无照经营综合整治成效明显。

——民生事业和社会环境更加协调。

就业保障不断深化。促进就业政策体系不断完善,城镇登记失业率为2.31%,“充分就业社区”实现全覆盖。社会养老保险、医疗保险参保率分别为99.6%和99%,城乡居民最低生活保障标准由月人均410元和310元提高到450元和370元,90岁以上和百岁老人尊老金由每人每月100元和300元提高到150元和500元。为城乡困难群众发放临时性物价补贴131.8万元。新建经济适用房2万平方米,2040套(间)公共租赁房投入使用。发放公交“一卡通”3.5万张。沙溪、浏河、浮桥三家社会化养老机构投入运行,居家养老服务有效开展,4个老年护理院和3个日间照料中心完成建设,荣获全国老龄工作先进单位。

社会事业全面进步。太高新校区、健雄学院二期建设加快推进,学前教育现代化工程加紧实施,实验中学、沙溪实验中学和沪太外国语学校改制工作圆满完成,明德高中与实验高中合并办学,来太务工人员子女学校规范化建设得到加强。图博中心投入使用,文化艺术中心、传媒中心进入内部装修,沙溪、浮桥等6个镇文化中心达标建设完成。成功举办了金秋文化创意产业推介会、牛郎织女邮票首发式、第二届海峡两岸电影展等活动。市档案馆通过国家一级档案馆评审。第一人民医院新院即将启用,中医医院病房楼和浏河、沙溪、璜泾人民医院建设有序推进。实施了麻疹疫苗强化免疫和成人乙肝疫苗接种。消费放心城市长效管理机制基本形成。荣获省食品安全示范县。陆渡镇通过国家卫生镇复查。中国生殖健康产业——太仓国际技术合作基地正式挂牌,省“十一五”人口协调发展先进市通过苏州市级复核检查。全民健身活动积极开展,成功举办了第二届亚洲杯女排赛、全国竞走冠军赛等重大赛事。第二次全国经济普查全面完成,第六次全国人口普查登记结束。退役士兵培训安置工作模式在全省推广,荣获省双拥模范城四连冠。农贸市场改造、老年大学等10项实事工程基本完成年度任务。对口支援绵竹市齐天镇灾后重建工作圆满完成。向玉树地震灾区等捐赠款物1500多万元。

平安法治扎实开展。法治太仓建设深入推进,“五五”普法顺利完成,法治文化街区、宣传教育广场、文化公园等一批法治文化阵地相继建成。社会治安综合治理工作进一步加强,建立了维护社会稳定风险评估机制,矛盾纠纷大调解网络不断完善,“三项排查”工作积极开展,信访积案得到有效化解,社会矛盾纠纷和违法犯罪警情总量持续下降。世博环沪“护城河”安保任务圆满完成,校园安保工作进一步加强。安全生产形势稳定好转,未发生较大以上和有重大社会影响的生产安全事故。

——依法行政和服务效能更加提升。

改革进一步深化。政府机构改革顺利完成。科教新城挂牌成立。非税收入、政府预算、专项资金、土地出让金征收管理进一步加强,67家市级机关公务员规范津补贴全面落实,义务教育学校绩效工资全面实施。综合治税涉税信息平台加快建设,涉税信息数据共享机制初步形成。完成了行政审批项目再清理工作,清理行政许可项目17项、非行政许可审批项目4项。不断深化“两集中、两到位”工作,应进驻部门进驻率、职能归并率、人员到位率、即办件审批授权率都达到100%,审批效率提高28.3%。积极推进医药卫生体制和文化体制改革。行业协会清理工作有序开展。

管理进一步规范。政府投融资平台清理和规范工作全面展开,组建了城乡建设投资发展有限公司。建设工程预选承包商制度得到落实,政府投资项目管理机制进一步健全。建立了社会价格监督服务网络,实施重要民生价格采集公布,价费环境进一步优化。社会管理不断创新,政府行政管理与基层群众自治互动衔接工作城厢、双凤试点有效开展,社会组织评估机制初步建立,基层组织、基本队伍、基础工作得到加强。市综合应急救援大队挂牌成立,基层网络体系日益健全。被确定为2010~2011年度省级依法行政示范点。

作风进一步好转。自觉接受市人大法律监督、工作监督和市政协民主监督,虚心听取各民主党派和无党派人士的意见建议。办理人大代表建议和政协委员提案330件,满意率和基本满意率达到100%。民主决策、专家论证等制度得到有效落实。继续开展了市级机关主题教育和垂直条线部门“双赢杯”竞赛活动,行政服务效能持续提升。惩治和预防腐败体系建设不断加强,“勤廉指数”测评深入开展,规范权力运行机制日趋完善。

同时,审计、史志、妇女儿童、残联、民族宗教、侨务、机关事务、对台事务、兵役、民防、邮政、通信、盐业等工作也取得了长足进步。

各位代表,2006年到2010年第十一个五年规划时期,是我市经济社会发展史上极不寻常、极其厚重的五年。

——步入了经济跨越发展的快车道。“十一五”期间,全市地区生产总值年均增长17.3%;地方一般预算收入年均增长29.9%;工业总产值年均增长22.8%;累计完成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近1300亿元。产业集聚和结构调整不断优化,三次产业结构调整为3.7:57.4:38.9,服务业增加值占比提高4.3个百分点。单位地区生产总值能耗比“十五”期末下降21%。自主创新能力明显增强,荣获2007~2008年度全国科技进步先进县(市)、国家级可持续发展试验区。综合实力列全国百强县(市)前十位,成为江苏省率先全面实现小康的县(市)之一。

——迈上了两沿开发开放的新征程。“十一五”期间,以港强市、接轨上海战略深入推进,沿江沿沪优势进一步放大。太仓港建设步伐明显加快,累计完成投资102亿元,先后建成生产性泊位24个,其中万吨级以上泊位16个,新辟国际、国内航线64条,成为首批对台直航港口。太仓保税物流中心获国家海关总署批准设立,太仓港物流园区被列为省级重点物流基地。全面参与上海世博会的建设和运营工作,产业、交通、科技、人才等方面与上海的合作更加紧密。引进沪上项目535只,投资总额155亿元。对外开放持续拓展,实际利用外资33.6亿美元,引进内资投资总额550亿元。被确定为中德企业合作基地、省国际服务外包基地城市,荣获中国现代服务业投资环境十佳区县。

——拉开了现代生态城市的新架构。“十一五”期间,“一市双城”框架基本形成,城市功能和人居环境明显提升。城市化率提高到58.7%。市区建成区面积扩展到50平方公里,城市绿化率达到44.5%。中心城区改造提档,新城区和科教新城建设日新月异,新港城形态初步展现,南洋广场、海运堤、港城广场等城市建设新亮点不断涌现,金仓湖、滨河公园、郑和公园等一批生态园林相继建成。339省道复线、太沙公路、通港公路等一批高等级道路建成通车,汽车客运站、沪太快线朝阳路站投入使用,城乡公交一体化改造完成。荣获国家生态市、国家园林城市等称号,全面建成全国环境优美乡镇。

——构建了城乡统筹发展的新格局。“十一五”期间,“三置换”、“三集中”、公寓房集中安置等政策相继出台,城乡规划、产业布局、资源配置、公共服务、就业社保和社会管理一体化积极推进。65个新农村建设示范村各具特色,82个多功能农村社区服务中心建成投运。以现代农业园区为核心的“1+7”现代农业发展成效显著,连续四年荣获省高效设施农业先进市。整治农村河道1177条,改造维修农桥763座,新建改造圩区站、闸50座。自来水实现“村村通”。生活污水处理网络延伸至镇、村,镇区、农村生活污水治理率分别达到86.3%和52.1%。村级经济快速发展,村级平均可支配收入年均增长36%。

——织密了全民共建共享的普惠网。“十一五”期间,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年均增长12.7%,农民人均纯收入年均增长11.4%。新增私家车4.2万辆。人均期望寿命达到81.6岁,成为首个富裕型中国长寿之乡。社会保障体系不断完善,城乡统筹社会保障模式被授予全国县级市唯一的“创新实践研究基地”。免费义务教育全面实施,教育现代化建设不断推进。公共卫生服务体系不断健全,被世界卫生组织授予健康城市优秀实践奖。文化事业和文化产业加快发展,一批重大文化设施工程相继建成,有线电视全面实行数字化。体育事业健康发展,群众性文体活动蓬勃开展。“平安太仓”、“法治太仓”建设积极推进,荣获2005~2008年度全国平安建设先进县(市)和首批全国法治县(市、区)创建活动先进单位。列中国最关爱民生城市第4位。荣获2010中国最具幸福感城市。

这五年,我们既取得了令人振奋的工作业绩,又积累了在复杂环境中加快发展的智慧和经验。这是全市人民在中共太仓市委的正确领导下,同心同德、艰苦奋斗的结果,是市人大、市政协加强监督、鼎力支持的结果。在此,我谨代表市人民政府向全市人民,向人大代表、政协委员,向离退休老同志,向各民主党派、工商联、无党派人士,向各人民团体,向驻太解放军、武警、消防官兵和公安民警,向国家和省驻太单位,向所有参与、关心和支持太仓发展的海内外朋友,表示衷心的感谢和崇高的敬意!

在总结成绩的同时,我们也清醒地看到发展中面临的困难和工作中存在的不足,主要是:经济总量与周边县市存在一定差距,缺乏地标型企业和带动力强的产业;科技创新力度不够,高新技术产业产值占比不高;新兴产业规模偏小,转型升级压力较大;节能减排任务较重,生态文明建设有待加强;镇村建设相对滞后,城乡统筹力度需进一步加大;民生诉求日益增多,社会建设中面临的一些新矛盾和新问题不容忽视;对上争取和政策研究力度不够,攻坚克难、狠抓落实的能力有待提高。对此,我们将高度重视,采取有效措施,认真加以解决。

“十二五”时期的战略构想

从今年开始,已进入第十二个五年规划时期。提交大会的《太仓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二个五年规划纲要(草案)》,是勾画这一时期深化改革、加快发展、保持稳定的总蓝图。《纲要(草案)》站在新的历史起点上,通过综合分析全市面临的发展现状、区域环境及宏观走势,提出了经济社会发展的总体思路、预期目标及主要任务。

“十二五”的总体思路:坚持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以率先基本实现现代化为目标,以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为主线,以改革开放和科技创新为动力,以富民惠民为根本,大力实施创新引领、以港强市、接轨上海、城乡一体、可持续发展战略,加快建设经济发达、文化繁荣、环境优美、社会和谐、人民幸福的现代化新兴港口城市和最佳宜居城市。

“十二五”的预期目标:总体达到率先基本实现现代化目标要求。经济保持持续快速健康发展,地区生产总值年均增长15%左右;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取得明显成效,服务业占地区生产总值比重46%以上,高新技术产业产值比重30%左右,新兴产业比重50%左右,全社会研究与试验发展经费支出占地区生产总值比重3%左右,科技进步贡献率60%;期末港口货物吞吐量1.5亿吨,集装箱吞吐量超600万标箱;城乡居民收入增长与经济发展同步,劳动者报酬占地区生产总值比重41%左右,社会登记失业率控制在3%以内;城乡一体化公共服务体系更加健全,生态环境不断优化,人民生活质量和社会文明程度显著提高。

“十二五”发展的主要任务有六个方面:一是加快构建现代产业体系。加速发展先进制造业,跨越发展现代服务业,优化发展现代农业,大力发展低碳经济,打造具有国际竞争力和区域影响力的现代高端产业基地。二是率先建成创新型城市。坚持“自主创新、重点跨越、支撑发展、引领未来”,充分发挥科技、教育、人才的支撑作用,加快完善创新驱动的体制机制,大力发展创新型经济,努力建成创新特色突出、创新人才集聚的创新型城市。三是阔步迈进大港时代。加大港口建设力度,完善港口支撑体系,优化港口发展环境,把太仓港建设成为上海国际航运中心北翼集装箱干线港、江海联运中转枢纽港、江苏第一外贸大港,跻身现代化、标准化国际大港行列。四是全面提升区域竞争优势。深化重点领域改革,加强外资、外贸、外经、外包工作,全方位推进接轨上海,提高经济国际化和区域合作水平,加快形成优势富集、特色明显的开发开放新格局。五是着力建设最佳宜居城市。强化“整体城市、组团发展”理念,在更高层次上优化城市空间布局,提升“一市双城三片区”整体功能,加快城乡一体化步伐,打造城市品牌,把太仓建设成为功能更加完善、环境更加优美、居住更加舒适的现代化最佳宜居城市。六是全力打造人民幸福太仓。坚持以人为本、民生优先,加强社会建设与管理,完善公共服务和社会保障体系,提高城乡居民收入,促进社会和谐稳定,使太仓市民的幸福指数位居全国县级市前列。

关于“十二五”规划的主要内容,《纲要(草案)》有比较详细的阐述,同时还有专门的附件说明,将提请本次大会审议,进一步听取各位代表、政协委员和其他列席人员的意见。

2011年主要目标和工作任务

2011年是实施“十二五”规划的开局之年,也是向率先基本实现现代化迈进的关键之年。做好今年的工作,对于我市加快发展、转型升级、优势后发,有着特别重要的意义。

当前和今后一个阶段,我市既面临着形势变好、蓄势待发的有利条件,也面临着竞争加剧、要素趋紧的不利因素。一方面,经济全球化的趋势不会改变,增长模式面临深度调整,正在催生新一轮重大科技创新和产业革命;我国经济社会发展长期向好的基本面不会改变,经济发展战略调整加快推进;长三角区域经济一体化进程加速,有望建设成为亚太地区重要的国际门户和世界级城市群;江苏沿海开发战略上升为国家战略;我市综合实力和经济社会协调发展走在全省乃至全国前列,太仓港列入全省“两港两场”重大基础设施之一,省、市各级对太仓发展给予高度重视和大力支持,都为我市加快发展、优势迸发提供了有利条件。另一方面也要看到,国际政治、经济关系复杂多变,国际贸易摩擦增多,各种不确定因素难以预料;国内以加快经济转型升级为重点的新一轮区域竞争日趋激烈,区域发展格局正在发生重大而深刻的变化;我市资源环境制约加剧、社会管理难度增大等矛盾日益突出,加快发展、转型升级的任务十分艰巨。我们一定要认清形势、坚定信心、抢抓机遇、乘势而上,努力把各项工作做得更好。

今年全市经济社会发展的主要预期目标是:地区生产总值增长16%;地方一般预算收入增长16%以上;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增长20%以上;工业总产值增长26%以上;新兴产业产值增长35%以上;实际利用外资、外贸进出口总额增长10%;内资新增注册资本60亿元;民营经济净增注册资本60亿元;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增长18%;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和农民人均纯收入均增长12%;社会登记失业率控制在3%以内;居民消费价格总水平涨幅控制与苏州市控制目标基本保持一致;全社会研究与试验发展经费支出占地区生产总值的比重提高0.2个百分点;单位地区生产总值能耗,化学需氧量、二氧化硫、氨氮及氮氧化物等主要污染物排放总量削减完成苏州市下达任务;太仓港集装箱吞吐量力争达到300万标箱,货物吞吐量突破亿吨。

为了实现上述预期目标,重点要做好以下七个方面工作。

(一)深化结构调整,加快转型升级,为新一轮发展筑牢产业支撑。

加快发展先进制造业。以发展新兴产业、提升传统产业、壮大主导产业为抓手,加快实施工业经济三年翻番计划。培育发展新能源、新材料、生物医药、节能环保、高端装备制造等新兴产业,构建和延伸产业链,力争新兴产业产值超650亿元,占规模以上工业的比重提高4个百分点。鼓励和促进设计自动化、工业控制自动化、智能物流、电子商务、技术改造等关键技术在传统产业的推广应用,努力提高机械、石化、能源等行业生产和管理服务水平。加大技改投入力度,推进信息化与工业化融合,抓好玖龙纸业、美孚、华东润滑油、舍弗勒、皮尔金顿、振辉化纤等项目扩建,力争完成技改投入110亿元。做好68家重点企业的跟踪服务工作,加大骨干企业支持培育力度,力争销售收入超亿元企业300家、超10亿元企业40家、超50亿元企业2家。加快企业上市步伐,新增上市企业1~2家。

着力拓展现代服务业。深入推进服务业三年倍增计划,加快服务业与工业经济的融合发展,构筑高增值、多层次、广就业、强带动的现代服务业体系。服务业增加值占地区生产总值的比重提高1个百分点以上。推进现代物流基地化发展,加快苏州国际钢铁服务中心、东港物流等项目建设,抓好耐克、丽婴房等企业运营,形成3~5个营业额超100亿元的物流集聚区。加快软件园、科技创业园和国际服务外包园等建设,引进一批服务外包项目,做强软件研发、生物医药研发、工业设计和物流外包产业,争取获批海峡两岸工业设计产业基地。抓好服务业集聚区建设,推动总部经济、文化创意产业等加快发展,争取枢纽经济、创意经济、后台经济加速集聚。实施旅游业新一轮发展规划,推进旅游标准化建设,加快沙溪古镇、浏河旅游度假区等建设,打造“城市即旅游”的旅游环境。

努力提升创新能力。以十大创新项目实施为引领,加快国家创新型城市建设步伐。启动建设合生创展、生命科学、科技文化信息三大产业园,建设科技创业园高科技创业中心、药物安全性评价中心和一批产品质量检测机构。加强高新技术企业申报和专利申请工作,新增省科技成果转化项目2项、省级以上项目立项30只、高新技术企业15家、高新技术产品55只、省民营科技企业40家,发明专利申请量650件以上。放大科技镇长团优势,推进产学研合作,深化与各大高校及科研院所的合作,促进科研成果产业化。加快公共技术服务平台建设,培育各类研发机构、技术研究中心20家,获批省工程技术研究中心5家以上。加强知识产权保护,积极创建江苏省知识产权试点市。深入实施“522”人才工程,引进培育高层次创新创业领军人才40名,争取省高层次创新创业人才和姑苏创新创业领军人才计划不少于10人(团队),新增企业院士工作站1~2家、博士后工作站和研究生工作站各5家。

(二)加大有效投入,提高开放水平,为新一轮发展增添强劲动力。

加快推进太仓港建设。启动集装箱四期工程前期工作,完成玖龙纸业件杂货码头和长江石化双泊位建设,开工建设美锦汇风件杂货、华能煤炭储运中心和协鑫煤炭码头工程,做好华能电厂万吨级泊位的对外开放工作。加大航线航班开辟和揽货力度,推进区港联动和无水港建设,积极参与组建我省集装箱运输船队,支持各大船公司落地做强。优化通关环境,降低物流成本,推动口岸查验工作创新,构建港口物流发展新优势。完善口岸配套设施,建设集装箱危险品堆场,启用集卡停车场和太仓港信息中心,推进边防指挥中心、海事监管救助综合基地和船舶溢油应急设备库等建设。力争保税港区早日获批。

全面深化接轨上海。加强后世博效应研究,积极抢占后世博经济发展先机。加强区域对接,做好市域交通道路与上海区域路网的衔接规划。加密沪太客运快线,开通至虹桥枢纽、浦东机场等客运班线。深化园区共建,加大与上海漕河泾、金桥、张江等开发区的互动合作,引进一批金融后台、医药研发、港口物流、制造基地等项目。强化环境共管,与嘉定合作实施环境共管区和水源保护区。放大沪太同城效应,推进科技、人才、教育、金融、文化、卫生、体育等方面对接工作。

不断优化对外开放。按照我市产业发展定位和“招大、引强、选优”的要求,深入分析国际国内产业发展取向,加强对重点地区、重点产业和重点企业的招商工作,着力引进一批规模旗舰型、产业引领型、人才集聚型、自主创新型项目,以重大项目的落户推动产业集聚和转型升级。提高招商成效,办好金秋经贸月、斯图加特——德国太仓日、新兴产业专题招商等活动,力争每月有一批项目集中开工开业。加强招商队伍建设,加大扶持政策兑现力度,整合各类招商资源,创新招商举措,完善大项目导入机制,不断提升利用外资、内资的质量和水平。推进加工贸易转型升级,增强一般贸易核心竞争力,积极发展服务贸易,保持外贸稳定增长。鼓励企业开展对外投资和跨国经营,注意防范和化解境外投资风险。

着力提升园区开发。加快开发区“二次创业”和转型升级,推进区中园和特色功能园区建设,积极争取太仓港经济开发区升格为国家级开发区。着力推进港区传统产业高端化、新兴产业规模化、港口物流基地化和服务经济特色化,重点打造石化工业、先进制造业、现代物流、重装备、新港城核心区五大载体。加快新区二期、三期建设进度,做大做强精密机械、电子信息、汽车零配件、新材料、新能源和先进装备制造等产业,大力发展现代服务业,形成与现代城市相匹配的一流开发区。积极扶持科教新城现代服务业和文化创意产业发展。抓好城厢高新技术产业园和沙溪台资科技创新产业园二期等建设,进一步提升各镇工业集中区承载能力和发展水平。

(三)加强规划建设,完善城市功能,为新一轮发展提升承载能力。

注重规划引领。优化“一市双城三片区”的空间布局,加快实现以总规为核心、区域规划为肌理、专项规划为脉络的规划全覆盖。完成港城、沙溪、浏河、璜泾镇总体规划修编和控制性详规编制,做好浏河滨江新城、璜泾南部新城、城厢新毛区域等规划设计,推进城乡一体化镇村布局、沪通铁路站区、BRT快速公交、旅游发展、综合交通等专项规划编制工作。加强重点区域、重点路段、重点项目的规划设计研究,强化规划管理,增强规划的引领和导向作用,因地制宜打造城镇发展特色。

强化基础先行。推进双浮公路、协星路二期工程建设,实施339省道、岳鹿公路、广州路、滨江路等延伸工程。启动疏港高速、港外大道等建设,配合做好沪通铁路规划建设工作,实施杨林塘拓宽及吴塘河整治配套工程。实施荡茜河河道工程、新塘导流节制闸建设和十八港南、北口门枢纽工程,疏浚和开挖市镇村三级河道150公里,改造市级农桥17座。加快城区污水处理厂三期、城东污水处理厂三期、江城污水处理厂扩建等工程建设。完成220千伏归庄输变电、新泾变增容等工程。

推进城乡建设。全面实施十大城建项目。加快人民南路、204国道城区段、弇山路等地块综合改造和开发建设,完成果园小区、桃园新村、香花公寓等老小区改造,推进城中村改造,实施人民路、南园路、新华街、锦州路等提档改造。推进新区核心商务区建设,开工建设10幢商务大楼,完成北京路、禅寺路、江南路延伸工程,加快陆渡组团基础设施建设。推进科教新城中央湖基础设施建设,启动环湖景观建设和商业开发,实施盐铁塘景观带工程。完善新港城功能配套,加快商业综合体、人才公寓、港城中兴街等建设。推进沙溪新镇区、金仓湖区域、浏河滨江新城开发建设。

加强城市管理。坚持城市管理职能延伸,强化属地管理,增强条块管理的互补性,形成立体交叉管理网络。发挥数字城管资源整合、部门联动、网格化管理优势,推进城市管理精细化,并逐步覆盖到中心镇区。开展城乡环境卫生整洁行动,启动餐厨垃圾处理项目前期工作,推进城乡环境治理长效化。加强中心镇及管理区管理,配强配足基层执法及环卫保洁队伍。健全物业管理体制机制,提高住宅小区管理水平。加大道路交通、停车设施和交通诱导系统规划建设力度,缓解城市交通拥堵和停车难等问题。

(四)推进城乡一体,强化“三农”工作,为新一轮发展奠定坚实基础。

深化农村配套改革。全面推进“三集中”、“三置换”工作,抓好城厢、陆渡、浏河3个先导区城乡一体化综合配套改革。加快农民集中居住点基础设施和农民公寓房建设,实现农房快搬迁、宅基地快复垦、土地整理快验收。开工建设农民公寓房不少于180万平方米。新增集中居住农户1万户以上,农民集中居住率达到50%。深化“五大合作”改革,开展示范社建设行动,新增农村新型合作经济组织50家、入社农户5000户。村村组建合作农场,新增集体流转土地3.5万亩。农业规模经营面积占比达到75%。抓好65个示范村建设,进一步发挥示范村的引领作用。健全农村集体资金、资产、资源管理制度,形成产权明晰、权责明确、经营高效、管理民主、监督到位的农村集体经济管理体制和运行机制。

加快发展现代农业。按照“4个10万亩”现代农业产业布局规划,坚持“1+7”园区化推进模式,着力提升现代农业发展水平。启动实施高标准农田建设工程,年内完成3.5万亩。拓展市现代农业园区,逐步实现与现代设施农业示范区一体发展。扩大产业园区规模,新增建设面积2万亩以上。细化村级产业基地、合作农场规划布局,完善市镇村三级现代农业发展体系。推进农业科技创新,积极发展“三生”农业。实施中央财政小型农田水利建设项目,提高农业综合生产能力。加大示范生态(健康)养殖力度,推广高效、环保、节能的农业机械,提高农业机械化和秸秆综合利用水平。

健全富民强村机制。通过发展农业、扶持就业、促进创业、完善保障、落实支农惠农政策等多项举措,全力保障农民收入稳定增长。推进村级经济增长方式转变和发展模式创新,落实村级集体留用地政策,采取联合发展物业经济、盘活存量资产、搞活资产资本经营、发展合作农场、做大劳务合作社、开展第三轮经济薄弱村帮扶等措施,全力扶持村级集体经济发展壮大,力争村级平均可支配收入增长15%以上。

(五)坚持节约集约,优化生态环境,为新一轮发展增添比较优势。

强化要素保障。鼓励和支持民间投资,促进民营经济转型升级。编制城乡建设用地增减挂钩专项规划。加强项目用地“点供”和独立选址,为重大项目落户创造条件。整理盘活存量土地,优先保障重点产业、基础设施和民生项目用地。开展“万顷良田”建设工程试点工作,争创国土资源节约集约模范县(市)。优化配置公共财政资源,有效盘活存量资产,做大做强投融资平台,扩大项目资金规模和集约效应。加强金融生态环境建设,深化金融体制创新,积极引进各类金融机构,设立村镇银行、招商银行和苏州银行太仓支行,推进中小企业信用体系试验区建设,进一步优化投融资环境。

发展低碳经济。加强政策扶持,推行清洁生产,发展循环经济,努力提高资源利用率。抓好宏达循环经济、陆渡低碳经济和浮桥再生资源等产业园建设,创建新区生态工业园,加快构建绿色产业链和资源循环利用链。推进资源价格、环境价格改革,建立健全节能减排的约束机制、激励机制和工作机制。

优化生态环境。深入推进“蓝天工程”,实施更加严格的机动车尾气排放标准,开展建筑扬尘、道路扬尘专项整治,治理工业废气排放,建立灰霾天气监测站。推进港区、沙溪集中供热管网延伸工程建设,实施协鑫电厂脱硫设施改造及脱硝工程。推进“清水畅流”工程,做好城区水系沟通和水环境综合整治。新建管理区污水管网20公里,完成15个农村生活污水治理点建设,确保处理率达到70%。加强农村面源污染防治,推广生态养殖,改善土壤条件。加快“绿色太仓”建设,完善城市绿地系统,调整优化建管机制,新增林地、绿地1.5万亩。全面推进生态文明建设,建立生态保护建设补偿机制,确保顺利通过国家环保模范城市、国家卫生城市复查,争创国家人居环境奖。

(六)突出社会建设,致力改善民生,为新一轮发展营造和谐氛围。

尽力改善民生福祉。落实就业扶持政策,切实帮助城乡大龄特困、零就业家庭等弱势群体就业,鼓励和支持大学生等各类群体自主创业。完善城乡社会保障体系,健全社会保险异地转移协作机制,推进农保和城保接轨,高度关注和全面提升弱势群体、低收入群体的社会保障水平。健全计划生育养老补贴制度和计划生育家庭权益保障机制。完善新型社会救助体系,加强城乡最低生活保障管理服务。推进社会化养老服务体系建设。实施农村安全饮用水工程。保障市场流通供应,维护物价相对稳定。实施残疾人幸福工程,推进残疾人康复、托养服务,建设市残疾人托养服务中心。完善住房保障体系,健全经济适用房和廉租房制度,扩大住房公积金覆盖面。

着力优化公共服务。加快城乡新建小区配套幼儿园建设,加强0~3岁婴幼儿早期教育工作。实施港区、新区、科教新城三大教育园区建设工程,启动太仓港职业培训基地建设。加快发展文化产业,做好文化艺术中心、图博中心、传媒中心运营工作,举办郑和国际航海文化节。推进数字档案建设,实现民生档案共建共享。深化医药卫生体制改革,加快卫生信息化建设,推进中医医院病房楼和沙溪、浏河、璜泾中心医院建设,鼓励和引导社会资本兴办医疗机构。加强人口和计划生育工作,加快中心镇世代服务中心提档改造。做好体育中心建设前期工作,开展全民健身活动,承办好竞走国际挑战赛中国站等体育赛事。加大殡葬改革力度,加快镇、区安息堂建设。深化军民融合式发展,积极争创全国双拥模范城。

切实加强社会管理。深入推进“法治太仓”建设,启动实施“六五”普法,开展法律援助和司法救助,规范法律服务市场。开展社会管理创新综合试点工作,积极探索社会管理创新的新途径、新方法。加大社会治安综合治理力度,强化大调解机制、大防控体系和基层基础工作,集中整治突出治安问题,依法打击各种违法犯罪活动。强化信访工作整体合力,建立社会稳定风险评估机制,从源头上化解各类矛盾纠纷。实行流动人口服务管理“一证通”制度,加强特殊人群帮教管理。规范和发展社会组织,建立健全与经济发展要求相适应的社会管理与服务体系。加强农村新型社区建设,提升城乡社区管理和服务水平。完善食品药品安全监管机制,争创省餐饮安全示范县(市)。严格落实安全生产、消防等责任制,完善应急救援机制,保障人民群众生命财产安全。

努力办好政府实事。1.实施城区水环境综合整治;2.建设浏河水源地;3.新建市科技活动中心;4.实施市、镇校舍升级改造;5.完成社区卫生服务体系提档改造;6.实施城乡公交服务优化提升工程;7.实施城市应急体系及新农村建设示范村综治基础建设工程;8.完成全市农贸市场升级改造;9.推进城市老小区改造工程;10.实施城区小街巷及慢行系统提档改造。

(七)认真履行职责,树立良好形象,为新一轮发展提供坚实保障。

坚持创新实践。面对宏观环境的新变化、区域激烈竞争的新形势和“十二五”经济社会发展的新任务,我们必须保持清醒的头脑和认识,以新的思想解放引领新的发展、推动新的实践。自觉克服小富即安、小进则满的思想,树立不进则退、慢进也是退的理念,自加压力,奋勇争先,用发展实效取信于民、造福一方。深化行政体制改革和财税体制改革,推进市级国有资产整合重组,强化政府项目投融资管理。推进沙溪镇强镇扩权工作。进一步密切联系群众,注重了解掌握群众的生活困难和合理诉求,切实帮助群众解决实际问题。

坚持依法行政。贯彻落实《国务院关于加强法治政府建设的意见》,开展依法行政示范点建设,推广“政社互动”试点实践,探索建立法治政府制度框架和指标体系。强化行政执法责任制,严格执行评议考核、责任追究等制度。依法开展行政复议和应诉工作,坚持行政机关负责人出庭应诉制度。主动接受人大法律监督、工作监督和政协民主监督,定期向人大报告工作,向政协通报情况,认真办理人大议案、代表建议和政协提案。广泛听取各民主党派、工商联、无党派人士和社会各界人士的意见、建议,支持各人民团体参与社会管理和公共服务,支持条线单位积极开展工作。深入推进政务公开,加强电子政务、政府网站建设,发挥市长信箱、热线电话作用,畅通民意表达渠道,保障人民群众知情权、参与权、监督权。

坚持高效服务。牢固树立“机关就是服务,公务员就是服务员”的理念,着力深化主动服务、创新服务、尽责服务、高效服务、廉洁服务,更好地把心思用在推动科学发展上、把精力用在加快转型升级上、把功夫用在为民办实事上。完善行政审批“绿色通道”管理办法,开展重点项目联合会审,进一步缩短项目办理时限。建立重点工业项目联合竣工验收机制,制定科学规范的验收流程。完善网上审批系统,扩大证照中心覆盖范围,探索规范、便捷、快速的审批途径。继续办好“12345”便民服务热线,进一步延伸服务触角,提高服务质量。

坚持清正廉洁。全体政府工作人员特别是领导干部,要把廉政建设和反腐败工作摆上更加突出的位置,全力维护公务人员的良好形象。深入推进惩治和预防腐败体系建设,深化工程建设领域突出问题专项治理,开展纳税人评议政风行风活动,坚决纠正损害群众利益的不正之风。发挥行政权力电子综合监察系统功能,强化对权力运行的监督和制约。推行“三责联审”制度,加强政府投资项目审计,深化财政预算执行审计,抓好审计整改跟踪督办。推进节约型政府建设,加强机关事务管理,严格控制公务购车用车、会议、公务接待和出国出境经费支出,控制和规范论坛、研讨会、庆典等活动,降低行政成本,进一步树立节俭高效、务实创新的良好政府形象。

各位代表,江海潮涌,激荡满腔豪情;优势迸发,铸就辉煌篇章。让我们在中共太仓市委的正确领导下,以更加宽广的视野谋划发展,以更加昂扬的斗志迎接挑战,以更加务实的作风勤勉做事,为率先基本实现现代化而努力奋斗!

扫一扫在手机打开当前页
x

您访问的链接即将离开“太仓市人民政府”门户网站,是否继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