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 首页 > 政府信息公开 > 重点领域信息公开 > 重点工作 > 政府工作报告

太仓市2006年政府工作报告

时间:2006-01-18 11:11来源:太仓市人民政府访问量:
【字体:

政府工作报告

──2006年1月17日在太仓市第十三届

人民代表大会第四次会议上

市长 浦荣皋

各位代表:

现在,我代表市人民政府向大会报告工作,请予审议,并请市政协各位委员和其他列席人员提出意见。

一、“十五”回顾和2005年工作情况

“十五”是我市坚定不移地实施科教兴市、以港强市、经济国际化战略的五年,是工业化、城市化加快推进的五年,是经济总量快速提升、人民生活不断改善的五年。在上级党委、政府和中共太仓市委的正确领导下,经过全市人民的共同努力,较好地完成了“十五”确定的各项目标任务,“三个文明”建设取得丰硕成果。

──综合经济实力显著增强。“十五”期间,预计全市地区生产总值年均递增13.9%。财政收入年均递增35.6%。累计完成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524.5亿元,比“九五”增长1.96倍。三次产业增加值结构由2000年的9.0:53.2:37.8调整为5.0:60.4:34.6。财政收入占地区生产总值的比重由2000年的6.3%提高到15.1%。2004年列全国综合实力百强县(市)第十名。

──改革开放迈出新步伐。“十五”期间,市属国有(集体)企业产权制度改革全面完成,事业单位改革加快推进,国有资产监管体制进一步完善,经营性用地全部实行公开交易。行政审批制度改革进一步深化。完成了新一轮镇、村行政区划调整。农村税费、宅基地制度改革收到实效。农村“五大合作”、“五大保障”等改革向纵深推进。全市进出口贸易迅速增长,外贸出口依存度由2000年的32%提高到48.2%,累计完成注册外资43亿美元,实际利用外资23亿美元。2003年以来,引进内资注册资本47亿元,实际到帐资金268.4亿元。民营经济注册资本超过100亿元,缴纳税收占全市财政收入的比重由2000年的16%提高到24.7%。

──“两区”开发实现新突破。“十五”期间,“两区”承载功能不断增强,产业集聚能力持续提高。港口码头建设全面拉开,太仓港建成生产性泊位13个,其中万吨级以上泊位11个;相继开通了国际、国内航线23条。新区一期功能不断完善,二期开发加快推进。“两区”共引进各类项目783只,其中外资项目488只,注册外资29亿美元,实际利用外资11亿美元,内资项目295只,注册资本34.8亿元,已初步形成石油化工、电力能源、轻工造纸、仓储物流、基础原材料、精密机械、电子信息和汽车配件等八大产业板块。

──城市化进程持续加快。“十五”期间,城市规划体系不断完善,形成了“一市双城”、城乡一体的建设框架。实施了城市改造建设系列工程,市区建成区面积扩展到21平方公里,城市化率从32%提高到57%。相继建成了沿江高速、苏昆太高速、锡太一级公路、太蓬公路等一批高等级道路,新建和改扩建公路149.4公里。实施了长江引水、城乡绿化美化、农村电网改造等一批重点工程。城市管理体制逐步健全,生态建设步伐加快,人居环境不断改善,荣获国家环保模范城市、全国生态示范区称号。

──社会事业取得新进展。科技投入的力度不断加大,科技进步对经济发展的贡献份额逐年提升。率先在全省普及15年教育,多元化职业教育体系初步形成。传统特色文化得到保护和弘扬。成功举办了三届郑和航海节。公共卫生体系不断健全,医疗卫生条件明显改善。人口与计划生育工作继续保持全国先进。全民健身活动蓬勃开展,成功承办了多项国际国内赛事。深入开展了“致力于事业、服务于人民,牢记‘两个务必’、力争‘两个率先’”主题教育,精神文明和民主法制建设得到加强,荣获全国社会治安综合治理先进集体、全国村民自治模范县(市)、全国文明城市创建工作先进市、省社区建设示范市称号。

──人民生活水平进一步提高。“十五”期间,城乡居住条件进一步改善,城镇和农村人均住房建筑面积分别达到42.5平方米和78平方米。新增家用汽车15956辆,比“九五”增加了4.4倍。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年均递增13.3%。人口平均预期寿命达到78.6岁。社会保障覆盖面和保障水平逐年提高。2005年,预计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和农民人均纯收入分别达16700元、8700元。

各位代表,刚刚过去的2005年,是我市全面实现“十五”计划目标和全力完成高水平小康指标任务的一年,也是坚持科学发展观,努力实现加快发展、协调发展的一年。面对区域竞争日趋激烈的新形势,面对社会转型、经济转轨对政府工作提出的新要求,我们紧紧依靠全市人民,坚持把加快发展的工作热情与务实创新的科学态度结合起来,注重政府施政理念、工作方法的创新与实践,努力掌握经济社会发展的主动权;坚持把发挥好沿江沿沪优势,做实做好“以港强市”、“接轨上海”两篇文章作为战略重点,集中精力,集聚资源,全力推进开发建设;坚持以郑和航海节为抓手,优化开放环境,创新招商方式,强化引资举措,拓展利用外资、内资领域;坚持把统筹城乡发展作为构建和谐社会的基本路径,大力推进富民工程,不断加强事关民生的各项社会事业,努力让市民更多地享受改革发展的成果。

通过全市上下的共同努力,2005年我市经济社会发展取得了令人鼓舞的成绩。

1、经济发展明显加快。预计完成地区生产总值300.1亿元,比上年增长20.9%。全口径财政收入45.18亿元,其中地方一般预算收入18.92亿元,分别增长42.25%和55.98%,人均财政收入近万元。完成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170.92亿元,其中工业性投资119.77亿元,分别增长23.3%和31.6%。

农业经济稳步发展。产业化经营水平持续提高,全市农业龙头企业实现销售收入28.2亿元。现代农业示范园区一期工程基础设施和项目建设同步推进。新增“三资”农业项目14只、绿色食品和无公害农产品15只,新增放心粮油、蔬菜供应点13个。粮食安全保供体系继续完善。浏河渔港被批准为国家一级渔港。重点整治了垃圾猪、农资市场,成功抵御了强台风袭击,禽流感等重大动物疫病得到有效防控。

工业经济增量提质。实现工业总产值680.8亿元、销售收入636.4亿元、利税62.8亿元,分别增长27.7%、28.2%和22.1%。其中规模以上工业企业实现产值499.7亿元,占比达73.4%,比上年提高9.5个百分点。工业效益综合指数提高了3个百分点。50家重点骨干企业、50个新经济增长点和“品牌经济”的培育发展工作取得成效,全年工业产值超亿元的企业达到83家,其中超10亿元的企业达到9家。企业自主创新能力不断增强,新增国家、省级高新技术企业7家,国家重点新产品项目1只,省级外资研发机构1家,大仓公司成为全国15家出口服装免验企业之一。新申请注册商标411件,新增省名牌产品8只,申请专利300件。

服务业加速发展。预计完成服务业增加值103.8亿元,增长24.3%。港口物流业迅速壮大,太仓港实现货物吞吐量1510.7万吨,集装箱运量25.1万标箱,分别增长45.3%和172%。直通式监管点公共型保税仓库、长江石化专用型保税仓库、隆兴物流、武钢配送等一批功能性物流项目建成投运,2家外资贸易公司获国家工商总局批准。信息化建设得到加强,实现了与苏州电子政务网的对接。以历史文化为特色的旅游业得到发展,荣获中国优秀旅游城市称号。全市实现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47.9亿元,增长15.2%。新开工商品房46.4万平方米,销售65.1万平方米。新增家用汽车4955辆。金融机构人民币存款余额277.6亿元,贷款余额215.2亿元,比年初分别增长21.5%和9.6%。

2、改革开放不断深入。按照建立现代企业制度的要求,继续深化了企业改革。社会事业领域企事业单位改革全面推进,社会团体清理整顿工作基本完成。实施了安全生产、食品药品监督管理等体制改革。深化了水利水务一体化改革。完成了市级机关公务用车改革。公共财政管理体制得到健全,市直机关、相关行政事业单位全部纳入了国库集中支付范围。积极创新用地制度,实行了节约用地与新增建设用地挂钩政策。新组建农村各类新型合作经济组织43个。开放型经济持续发展。新增注册外资9.33亿美元,与上年持平;实际到帐外资3亿美元,增长51.9%。新引进服务业项目18只,投资超千万美元项目46只,开业投产企业128家。实现外贸进出口总额35.79亿美元,其中出口17.84亿美元,分别增长24.3%和21.8%。兴办境外投资企业6家。引进内资项目234只,新增注册资金19.5亿元,实际到帐115亿元。民营经济发展势头良好,新增民营企业785家,个体工商户3944户,注册资本22.3亿元。接轨上海工作取得新成效,推进了在规划、交通、科技、人才、信息等方面的互动与合作。

3、“两区”开发持续加快。港口开发加速推进。认真落实省政府现场办公会议精神,制定出台了促进太仓港加快发展的政策措施。新辟了香港线和广州、天津、洋山港等航线,台湾航线增至周双班。太仓港二期工程水工部分通过验收,一期工程配套设施逐步完善。玖龙纸业码头和华能电厂二期码头建成投运。加快了港区管委会和口岸联检单位前移的准备工作,推进了太仓港保税物流中心的报批和建设。项目建设速度加快。港区新引进项目55只,总投资122亿元,超亿元项目21只。新区引进项目226只,总投资39.8亿元,新引进德资企业16家,累计达56家。基础设施不断完善。港区锡太一级公路延伸段、玖龙大道等建成通车,完成了南环路等绿化景观工程。新区一期功能进一步完善,道路绿化工程加快推进,二期苏州路西段、娄江路延伸段等正在加快建设,发展空间不断拓展。

4、城市功能不断完善。城镇规划体系基本形成。《镇村布局规划》、《港城规划》、《沿沪地区规划》通过了专家评审,各镇总体规划基本完成,各项专业规划正在抓紧编制。启动了土地利用总体规划修编工作。城乡基础设施建设不断加快。204国道一期(弇山路至苏昆太高速)拓宽和339省道复线完成路面主体工程,岳新公路、太海汽渡新码头建成通车,做好了协星路、沪浮璜公路延伸段建设的前期准备工作。完成了220千伏香塘变和110千伏远太变等5个新建、扩建工程。天然气接管工程竣工,实现了部分供气。完成了荡茜河拓宽改造一期土方工程和洋沙泾整治、致和塘疏浚工程。绿色家园、绿色通道、绿色基地建设继续推进,新增林地绿地700多公顷,其中城镇绿地360多公顷。新浏河风光带中段工程竣工。通过了创建国家园林城市考核验收。启动了全国生态市创建工作,加快了以城镇污水处理为重点的基础设施建设,加强了以国省道沿线和农村“三清”为重点的环境整治。沙溪镇被命名为中国历史文化名镇。陆渡镇通过了创建国家卫生镇考核验收和全国环境优美镇省级考核。城市管理机制不断健全,相对集中行政处罚权工作向建制镇延伸。启动了新农村示范点建设,太星村荣获中国东部小康建设十佳村称号。

5、社会事业全面发展。全市R&D经费支出占地区生产总值的比重达1.5%,新增博士后工作站1个,企业研发中心15家,有20只项目入驻太仓科技创业园暨留学人员创业园,通过了国家科技进步县(市)考核。积极推进引智工程,人才工作不断加强。教育布局进一步优化,教育资源得到有效整合,教育公平得到充分关注,启动了新区二小和荣文学校小学部建设。成功举办了第三届中国太仓郑和航海节,完成了张溥故居、天妃宫的维修工作,江南丝竹入选苏州市首批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公共卫生体系逐步完善,爱国卫生运动深入开展,加强了疾病预防和卫生监督工作,医疗服务水平和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的处置能力不断提高。成功承办了第13届亚洲女排锦标赛和十运会女篮决赛小组赛,新建全民健身点48个。建成了中国生殖健康家庭保健培训中心,成功承办了国际人口与发展高官研修班。新增有线电视用户12300户,完成了14个村有线网络标准化改造。完善了农村拆迁安置补偿政策,已有25000名被征地农民纳入城保,其中7000人享受到了养老金待遇,农村社会养老保险等“五大保障”实现了广覆盖,企业退休职工社会化管理工作逐步推开。城乡社会救助体系进一步完善,城乡低保标准不断提高。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和农民人均纯收入分别增长14.7%和15.8%。十项政府实事工程,其中八项已完成或基本完成,健雄职业技术学院新校区一期工程和一批污水处理工程正在加快组织实施。

6、民主法制建设深入推进。自觉接受市人大的法律监督、工作监督和市政协的民主监督,虚心听取各民主党派和无党派人士的意见建议。一年来,我们就政府工作和服务业跨越发展、现代农业建设、《中小企业促进法》执行情况、被征地农民就业培训和完善生活保障工作等重大事项,向市人大常委会、市政协作了汇报和通报,认真办理了人大代表议案、建议和政协委员提案,重视发挥民主党派、工商联和无党派人士的参政议政和民主监督作用。深入推进政务公开工作,开通了政务直通车。扎实开展纳税人评议政风行风活动,促进了政府机关办事效率的提高。认真贯彻国务院《全面推进依法行政实施纲要》,大力推进依法行政。全面完成了“四五”普法,开展了“法律进社区”活动。加强了社会治安综合治理工作,创建“平安太仓”深入推进,在全市建立起了专群结合,市镇村(社区)三级联动,集人防、技防于一体的打防控体系。始终保持对严重刑事犯罪活动的高压态势,实现了连续两年命案全破,农村治安状况得到明显改善。社会矛盾大调解机制、群体性事件应急处置和督查工作体系进一步完善。社区矫正试点工作稳步推进。双拥优抚安置工作水平不断提高,再次通过了省“双拥”模范城考核验收。

同时,监察、审计、安监、统计、物价、外事、档案、老龄、妇女儿童、残联、民族宗教、侨务、对台事务、兵役和人民防空等工作也取得了长足进步。

一年来,全市上下抢抓发展机遇,在困难中经受考验,在竞争中赢得发展,付出了艰辛的劳动。社会各界和海内外朋友为太仓的发展也作出了重要贡献。在此,我谨代表市人民政府向全市人民,向人大代表、政协委员,向离退休老同志,向各民主党派、工商联、无党派人士,向各人民团体,向驻太解放军和武警官兵、公安民警,向国家和省驻太单位,向所有参与、关心和支持太仓发展的海内外朋友,表示衷心的感谢和崇高的敬意!

在肯定成绩的同时,我们也清醒地看到发展中的矛盾和工作中的不足。主要是:自主创新能力比较薄弱,服务业发展相对滞后,经济增长方式需要加快转变;农民持续增收难度加大,被征地农民统筹就业还需进一步加强;城镇规划、建设的层次和管理水平还跟不上形势发展的要求;推动工作落实的力度还需进一步加大等。对此,我们将采取切实措施,认真加以解决。

二、“十一五”总体思路和预期目标

根据党的十六届五中全会和市委十届十次全体(扩大)会议精神,我们制订了《太仓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一个五年规划纲要(草案)》。从2006年到2010年,我市经济社会发展的总体思路是: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以科学发展观统领全局,以发展为第一要务,以富民强市为根本出发点,以率先基本实现现代化为目标,以体制、机制、科技创新为动力,大力实施科教兴市、以港强市、经济国际化、可持续发展和接轨上海五大战略,加快转变经济增长方式,切实增强自主创新能力,努力把太仓建成经济社会协调发展、文化特色鲜明、环境和谐优美、城乡一体化发展、具有较强综合实力的现代化港口工业城市和离上海最近的滨江卫星城市。

“十一五”预期目标是:总体达到省基本实现现代化目标要求。保持经济持续快速健康发展,地区生产总值年均递增15%左右;社会事业全面进步,社会保障体系更加完善,公共服务体系更加健全;人民生活整体迈向比较富裕阶段,生活环境、生活质量和社会文明程度显著提高,基本实现城乡一体化;生态环境明显改善,资源利用效率显著提高,单位生产总值能源消耗比“十五”末降低20%左右;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比较完善,“三个文明”建设全面加强,构建和谐社会走在全国前列。

“十一五”发展的任务主要有八个方面:一是致力于优化城市空间布局。按照建成要素集聚明显、基础设施完善、城市管理到位、服务体系健全、发展特色鲜明的现代化城市要求,合理配置城乡资源,突出沿江沿沪发展,放大乡镇特色,加快形成布局合理、优势互补、发展有序、城乡一体的城镇空间结构体系。二是致力于提升产业发展层次和水平。按照产业集聚、企业集群、要素集约的要求,大力发展先进制造业和现代服务业,加快经济增长方式由粗放型向集约型转变,提升区域经济竞争力。三是致力于加快现代化新农村建设步伐。按照中央提出的20字要求,大力推进现代农业建设,全面深化农村改革,发展农村社会事业,千方百计增加农民收入,使城镇更繁荣、居住更集中、田园更优美、人民更富裕。四是致力于构建和谐社会。通过促进充分就业、鼓励投资创业、健全保障体系,发展各项社会事业,创造优良的人文环境,切实保障人民群众的政治、经济和文化权益,大力加强精神文明和民主法制建设,促进“三个文明”协调发展。五是致力于增强自主创新能力。按照完善科技创新体系、优先发展教育、高效开发人才资源的要求,加大科技投入,推进教育现代化,加强人才队伍建设,大力提高原始创新能力、集成创新能力和引进消化吸收再创新能力。六是致力于推进改革开放。遵循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规则和国际惯例,不断深化改革,创新体制机制,完善开发开放的各项措施,优化发展环境,切实增强加快发展的动力和活力。七是致力于加强环境保护和生态建设。按照资源集约利用、生态有效保护的要求,大力发展循环经济,积极推进资源集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建设。八是致力于构筑支撑体系。通过强化现代化综合交通、信息设施、综合水环境以及公共卫生、公共安全系统建设和管理,不断增强公共基础设施对经济社会发展的支撑力。

关于“十一五”规划的主要内容,《纲要(草案)》有比较详细的阐述,同时还有专门的附件说明,将提请本次大会审议,进一步听取各位代表、政协委员和其他列席人员的意见。

三、2006年主要目标和工作任务

2006年是“十一五”发展的开局之年,也是我市在巩固小康建设成果的基础上向基本现代化迈进的关键之年。做好今年的工作,对于实现我市加快发展、迅速崛起的目标有着特别重要的意义。

当前和今后一个阶段,我市既面临着经济形势趋好、发展机遇增多的有利条件,也面临着竞争加剧、要素趋紧的不利因素。一方面,经济全球化进入了加快推进的新阶段,国际间经济的互动与合作更加频繁;以上海为龙头的长三角区域经济更趋活跃,一体化进程明显加快;省、市各级对太仓港开发建设高度重视和大力支持,加上我市得天独厚的区位优势、较为丰富的土地资源以及良好的经济发展基础,都为我市加快发展、迅速崛起提供了良好的支撑条件。另一方面也要看到,世界经济中不确定因素增多,经济国际化风险增大;区域之间尤其是港口之间的竞争更趋激烈;转变经济增长方式、提高自主创新能力、加快港口开发等任务十分艰巨。我们一定要认清形势、坚定信心、抢抓机遇、乘势而上,努力把各项工作做得更好。

2006年我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的预期目标是:地区生产总值增长16%,工业销售收入增长20%,单位生产总值能耗降低5%,R&D经费支出占地区生产总值的比重提高到1.6%,地方财政一般预算收入增长25%,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增长15%,实际利用外资增长10%,引进内资注册资本增长15%,进出口总额增长16%,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增长16%,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增长12%,农民人均纯收入增长10%,城镇登记失业率控制在3.4%以内,环境质量综合指数达85以上。

为了确保实现上述预期目标,我们必须按照中央提出的“转变、创新、提升、统筹”的总要求,坚持把更快更好发展作为落实科学发展的根本点,把全力加快太仓港开发建设和全方位推进接轨上海作为加快发展的着力点,把加快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作为统筹城乡发展的切入点,把富民优先作为构建和谐社会的落脚点,统筹兼顾,狠抓落实。重点抓好以下六个方面工作。

(一)进一步加强“三农”工作,加快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

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是党的十六届五中全会提出的重大历史任务。要按照“生产发展、生活宽裕、乡风文明、村容整洁、管理民主”的总要求,科学规划,统筹安排,扎实推进。

大力发展现代农业。进一步调整农业结构,优化农业产业布局。提高发展粮食生产,调优养殖业的结构和规模,扩大蔬菜、林果、花卉种植面积,努力提高农业综合效益和农产品市场竞争力。积极推进农业产业化经营,发展农产品加工业,不断提高农业龙头企业的品牌知名度和市场占有率。继续加大农产品质量体系和粮食安全保供体系建设力度,以基地建设为重点,进一步扩大绿色、无公害农产品生产规模,增设一批放心农产品专卖店,建成粮油、果蔬、海产品等专业批发市场。加快现代农业示范园区建设,发展旅游、休闲、观光农业,进一步拓展农业发展空间。

切实加强农村基础设施和公共事业建设。加大农村水利建设力度。按海堤标准抓紧对长江堤防实施加固。加强农村河道疏浚、圩区防洪排涝设施建设和农田灌排体系更新改造,切实提高防洪排涝能力。搞好一批村级道路和农村危桥改造建设,加快推进长江引水“村村通”工程。继续推进农村“三清”、“三绿”工程,加大对私搭乱建的整治力度,不断优化农村环境。进一步推进农村社区服务中心建设,切实提高综合服务水平。积极推行“村庄整理”,引导农村居民向新型社区集中。按照“科学规划、政策引导、以点带面、有序推进”的要求,年内各镇都要启动1—2个村,率先实施农村新型社区建设。

建立完善农民增收、农村发展的长效机制。加快推进农村“五大合作”改革,创新农村用地制度,拓宽农民增收渠道,激发农村经济发展活力。向农业之外找出路,大力发展多种经营,鼓励农民自主创业、合伙创业、联合创业和有组织地兴办物业,帮助农民多方位寻求低成本创业之路,增加农民经营性、资产性收入。加强农村劳动力特别是被征地农民的职业技术培训和创业培训,建立健全登记、培训、职介、用工衔接配套的农民就业培训服务体系,促进农村劳动力充分就业。认真落实“土地换保障”制度,积极探索建立被征地农民医疗保障机制。继续开展以“结对挂钩”、“开发式”帮扶为主的扶贫帮困活动,不断完善农村社会救助体系。大力加强基层民主和村级班子建设,争创全国村务公开民主管理示范市。加快发展村级经济,继续推进扶持集体经济薄弱村工作,着力提升村级经济实力和村务工作水平。

(二)切实转变经济增长方式,提高经济运行质量。

增强经济发展的竞争优势,最根本的是要加快转变经济增长方式,提升经济内在质量。

加快推进经济结构调整。以发展先进制造业,提高服务业比重为重点,推进产业结构优化升级。提高制造业发展水平。大力推动各类要素向优势行业和优势企业集中,培育规模企业,力争年内实现销售收入超亿元企业突破100家。着力推进石化、精密机械、加弹、自行车、再生资源等特色产业发展,打造一批关联度大、知名度高、特色鲜明的产业集群。着力拓展高新技术产业,精心培育拥有核心技术的企业,力争高新技术产业的占比有较大幅度的提高。促进高新技术与传统产业对接,推动传统制造业优化升级。继续实施名牌带动战略,新增一批省级以上知名品牌、著名商标。放宽民营经济准入门槛,加大中小企业服务力度,积极鼓励和扶持民营企业做大做强。继续推进工业企业退城进区工作。积极发展现代服务业。按照扩大总量、优化结构、拓展领域、提高水平的要求,着力推进服务业三年跨越计划。重点发展现代物流业,加快保税物流中心的报批和建设,着力引进一批国内知名的物流企业,加快各类专业市场建设,尽快形成石化、钢材、木材、塑化等物流中心。深入推进社会服务信息化,发展电子商务,加强各类信息平台建设。抓好特色文化旅游建设,加快沿江旅游风光带、郑和主题公园、沙溪古镇的开发建设,开发一批工农业旅游项目,放大中国优秀旅游城市效应。加强房地产市场的规范和建设,保持良性有序发展。积极发展中介服务、社区服务和技术咨询服务,完善公共服务体系。

着力增强自主创新能力。把加强自主创新作为转变经济增长方式、提升经济竞争力的中心环节。加快建立技术创新体系。重点推进聚氨脂、酶制剂、数码电视、数控机床等一批高新技术产品的投产扩能。加强知识产权保护,加大专利申请力度。抓好科技创业园发展基地、太仓软件园、特种功能新材料产业基地、高新技术研发基地和企业研发机构的建设。大力推进产学研结合,加强与中科院、沪苏等地科研院校的合作,推进科研成果与本地民营企业对接,促进科研成果产业化。大力实施人才强市战略,加快人才公共服务平台和创业平台建设。加大对引进、培养高层次人才和有突出贡献人才的奖励力度,完善有利于促进科技创新和人才开发的机制体制和政策环境。

切实加强资源集约利用。把节约能源资源放在优先位置,努力在节约资源中求发展。坚持开源和节流并举,加强资源综合利用,逐步形成有利于资源集约利用的产业结构和消费模式。重点抓好年耗能5000吨标准煤以上企业的节能降耗工作,大力推进节能节水节材,加快淘汰消耗高、污染重、技术落后的工艺、技术和设备,鼓励生产和使用节能节水产品。加强土地复垦整治,盘活土地存量,坚持节约用地、集约用地,最大限度地有效利用好土地资源。大力发展循环经济,积极推行清洁生产,实现废弃物的减量化、资源化、再利用。促进企业前后道产品的配套、产业链的延伸,扩大循环经济覆盖领域。积极开展节约型城市、节约型机关、节约型企业、节约型社区创建活动,增强全社会的节约意识。

(三)全力推进“两区”开发建设,加快“以港强市”步伐。

“两区”是太仓加快发展的潜力所在、希望所在,必须举全市之力加快开发建设。

全力加快港区开发建设。按照建设亿吨大港的规划,进一步加快功能配套。着力推进以集装箱泊位为重点的港口码头建设,确保太仓港二期如期投运,启动三期工程,开工建设阳鸿、明达等6个万吨级泊位。加大航线航班开辟和揽货力度,力争年内开辟韩国、日本和东南亚等近洋航线3—4条,增开台湾和香港航班,新增内贸支线5—6条,实现货物吞吐量2200万吨以上,集装箱吞吐量确保60万标箱,争取80万标箱。实施港区管委会和口岸机构前移,加快电子口岸信息平台和港口配套设施建设。加快发展临江产业。进一步做大做强石化产业,大力发展先进制造业、基础原材料和现代物流业,着力引进一批龙头型、基地型、旗舰型、总部型的项目,抓好明达工业、BP润滑油、玖龙三期等一批重大项目的报批和开工建设,形成临江产业新优势。开工建设南环四路、长江路,完成滨江大道北延伸段等一批道路工程,调整完善区内水系网络,新增绿化面积117万平方米,完成30万平方米动迁安置房建设。

全面推进新区开发建设。要充分利用良好的沿沪优势,以建设高新技术产业和先进装备制造业基地为目标,进一步拓展精密机械、电子信息、汽车配件等产业,做大做强德资工业园区。加大以欧美企业为重点的项目引进力度,加快舍弗勒二期、固耐重工、FM物流等项目的建设,扩大耐克、艾伯纳等贸易规模。确保年内新增欧美企业30家,其中德资企业20家以上。一期要增强城市配套功能,加快商贸业和生产性服务业发展,提升发展水平;二期要加快推进形态开发,实施广州路、青岛路、徐州路等道路工程,基本完成二期19平方公里基础设施建设。加快板桥管理区改造建设。新增绿化面积80万平方米。

(四)深入推进改革开放,增强经济发展的动力和活力。

要以开放的理念、改革的举措、创新的办法,进一步激发经济社会发展的动力和活力。

继续深化各项改革。深化事业单位人事制度和分配制度改革。加强国有(集体)资产监督管理,完善财税管理体制。推进投融资体制改革,发挥政府、企业和社会力量兴办公共事业的积极性,对经营型的公共事业积极吸引社会资本投入,实现投资主体多元化。加大对银行和非银行金融机构的引进力度。加强资本运作工作,积极培育上市后备资源,推动企业上市。建立政府投资项目公示、责任追究、风险约束和重大项目全过程跟踪审计等制度。构建融资担保、创业发展、信息咨询、法律服务、人力资源等社会化服务平台。加快推进城市管理体制、重大基础设施管理体制等改革工作。

提升“三外”发展层次。加强统筹协调,优化整合全市招商资源,精心组织开展招商活动,形成招商合力。采取灵活的用人机制和绩效挂钩的激励政策,加强专业化招商队伍建设,切实提高专业招商水平。以扩大产业规模、提升产业层次为目标,突出产业招商,优化引资结构,大力引进符合产业规划和发展导向的项目,着力在大项目、高新技术项目、自主创新型项目的引进上取得突破,提高服务业、基础设施和农业利用外资的比重。积极鼓励现有外资企业增资扩股。推动外资企业的产业配套、技术研发、管理人才本土化,支持民营企业与外资企业配套协作。扩大外经外贸规模。认真落实国家扶持出口、鼓励“走出去”政策,培育壮大外经外贸的主体力量。引导拥有自主知识产权和自主品牌的企业增加出口,提高出口产品的核心竞争力。引导企业开展境外实业投资,实现外经外贸与外资联动发展。

(五)加强城市规划建设管理,增强城市对经济发展的促进作用。

有效配置城市各类资源,拓展城市规模,优化城市功能,提升城市品位,增强城市综合竞争力。

全方位加强规划的导向和调控功能。进一步完善规划体系,推进城乡空间布局规划、城市控制性详规、重大专项规划全覆盖和各项规划的相互衔接。要在城市总体规划、沿江地区规划、沿沪地区规划的基础上,按照建设现代化港口工业城市和滨江卫星城市的目标定位,加快编制中心城区的控制性详规,规划设计城市主要景观,进一步完善城市水系规划。注重研究城市综合交通问题,修编城市综合交通规划。强化规划实施的监督和管理,维护规划的权威性、严肃性,切实增强规划的控制力和执行力。

大力度实施城市改造建设和管理。按照高起点规划、高标准建设、多元化投入、市场化运作的要求,全面启动3.6平方公里新港城中心区建设。加快实施南郊新城“二纵二横”道路主框架建设和中央湖景观工程建设,高标准建设动迁农民安置社区。加快推进沿沪地区服务业和房地产业的发展。加大城市改造建设力度,加快府南城市中心商务区建设,实施郑和东路、小北门街和滨河路、东仓路改造提档工程,改造南园西路南侧、弇山路沿线地块,启动建设盐铁塘绿带公园、环城河绿带和东园扩建工程,大力推进城市出入口和标志性地段的景观建设,进一步构筑太仓城市特色,彰显历史文化内涵。各镇要充分发挥各自的特色和优势,加大开发建设力度,提升发展规模和发展层次。完善公交线路,提高公交覆盖率。进一步加强城市长效管理,增设停车场,优化交通和市容秩序,在城乡联动上求突破。

快速度推进城乡基础设施建设。抓紧交通工程建设,实施204国道二期(弇山路以南)拓宽工程,确保沪浮璜公路延伸段年底前竣工通车,开工建设太沙路、协星路,完成339省道复线绕城段建设,进一步完善交通体系。完成220千伏庆丰输变电和110千伏王秀、胜泾输变电续建和新建工程。继续推进城区水环境综合整治,疏浚北城河等9条河道。实施市区公厕改造提档工程。加快推进城区污水处理厂二期工程和污水管网工程。启动荡茜河拓宽改造二期工程,做好杨林塘拓宽工程的前期准备工作。全力推进生态市建设,加强对工业污染源和农业面源污染的控制和治理,加快镇(区)污水处理厂建设。加大环境优美乡镇建设力度,力争陆渡镇通过国家级考核验收,沙溪、浏河、璜泾、双凤、浮桥等镇通过省级考评。

(六)坚持以人为本、协调发展,不断提高人民生活质量。

确立人本理念,坚持协调发展,加强社会综合治理,维护社会公平,提高人民生活水平,努力构建和谐社会。

全面发展各项社会事业。继续开展以争创全国文明城市为龙头的各项创建工作,不断提升创建水平。继续把教育放在优先发展的战略位置,统筹发展基础教育、职业教育和高等教育,深入实施素质教育。加快健雄职业技术学院新校区、长三角国际高技能人才培训中心、省太高东扩工程和农村学校十大工程建设,秋季起在全市实施免费义务教育。加强群众文化和特色文化建设,逐步完善基层公益性文化设施,扩大郑和品牌、江南丝竹知名度,争创1个全国民间艺术之乡,举办娄东画派300年和吴晓邦百年华诞纪念活动,启动《太仓市志》续修工作。实施有线广播电视“户户通”和网络双向改造工程。深入开展建设“健康城市”活动,加强公共卫生体系建设,完善区域卫生规划,提高社区卫生服务、疾病预防控制和卫生监督水平。启动浏河镇创建国家卫生镇工作。广泛开展全民健身活动,承办好第三届全国体育大会桥牌赛和全国女排大奖赛。加强人口与计划生育管理,推进中国生殖健康家庭保健培训中心功能性平台建设。大力发展慈善事业。

切实加强就业和社会保障工作。以就业为民生之本,把增加就业岗位、实现充分就业作为经济社会发展的优先目标和政府工作的重要职责,形成劳动者自主择业、市场调节就业、政府促进就业的新机制。强化职业培训和职业介绍工作,建立健全企业工资集体协商制度和职业资格准入制度,提高劳动者的就业、创业和职业转换能力,加强对就业困难群体的援助,努力开发社区就业岗位、公益性岗位,强化被征地农民和农村富余劳动力的统筹就业。力争年内新增就业18000人,促使3000名下岗失业人员实现再就业。培训被征地农民8000人,促进农村富余劳动力转移就业。完善社会保障政策体系,加强社会保险扩覆、住房公积金扩面和征缴工作,确保城镇各类社会保险扩覆30000人次,农村劳动力参加社会养老保险覆盖率达97%以上。

全力维护社会稳定。全面开展“法治太仓”建设,争创全省第一批合格市。继续推进平安建设,重点加强农村社会治安工作。完善有效预防和及时打击各种违法犯罪活动的打防控体系,严厉打击偷盗等多发性刑事犯罪。加强外来人员集宿管理,完善公安、卫生、计生、社区等部门信息交换平台。进一步健全大调解机制,积极预防和有效化解各种社会矛盾。认真贯彻实施《信访条例》,建立理性、有序、合法的信访秩序,健全群体性事件应急处置机制。加强安全生产监督管理,全面落实安全生产措施,构建消防安全应急体系,坚决杜绝重特大事故发生。

此外,年内要在抓紧抓好去年尚未完成的部分实事工程的同时,切实为民办好以下十项实事工程:(1)建立全市垃圾收集系统;(2)建设市残疾人服务中心;(3)启动实施新浏河风光带西段工程;(4)实施农村新型社区建设试点工程;(5)加快推进农村危桥维修改造工程;(6)建设新港城污水处理工程;(7)建设维新遗址陈列馆;(8)扩建市殡仪馆;(9)实施被征地农民培训、就业和保障工程;(10)实施人口出生缺陷社会化干预工程。

四、切实转变政府职能,努力提高施政水平

做好今年工作,我们肩负的任务十分艰巨。必须切实强化发展意识、服务意识和法制意识,自觉转变政府职能,不断提高驾驭经济社会发展的能力。

进一步解放思想,创新实践。顺应新形势、谋求新发展是时代赋予我们的崇高使命,也是全市人民的殷切期盼。面对宏观环境的新变化,“十一五”经济社会发展的新任务,省和苏州市对太仓发展提出的新要求,我们必须始终保持清醒的头脑,依据发展的要求解放思想,按照群众的意愿解放思想,针对破解发展难题解放思想。通过思维的与时俱进、理念的推陈出新、思想的不断解放,做到发展思路上超前,发展策略上领先,发展实绩上率先。与此同时,要不断创新实践,大兴实干之风。各级领导干部不仅要有科学决策的能力,而且要有狠抓落实的本领;不仅要善于谋划思路,而且要善于推动落实;不仅要自己带头抓落实,而且要调动方方面面的积极性,推动各项措施落到实处。

进一步转变职能,科学行政。积极推进行政管理体制改革,切实转变政府管理经济的方式,努力把政府经济管理职能转到为市场主体服务和创造良好发展环境上来。更加注重履行社会管理和公共服务职能,把政府工作的着力点更多地放在促进社会事业发展与和谐社会建设上。要把转变职能和创新管理结合起来,把加强管理和改善服务统一起来,进一步优化政府组织结构,明确职责,强化服务,努力提高政府执行力和公信力。从人民群众普遍关心和涉及人民群众切身利益的问题入手,切实维护群众利益,真正做到思想上尊重群众,感情上贴近群众,行动上深入群众,工作上依靠群众。

进一步健全制度,依法行政。深入贯彻《行政许可法》,按照《全面推进依法行政实施纲要》的要求,深化行政执法责任制,进一步加强政府规范性文件审核工作,健全公开征求意见制度。以建设社会信用制度为核心,进一步完善企业和个人征信系统,培育信用服务行业,提高全社会信用水平。完善行政执法评议考核制度和责任追究制。依法管理和规范社会组织、社会事务,协调各种利益关系,维护社会秩序和社会稳定。要自觉接受人民代表大会及其常务委员会的法律监督、工作监督,接受人民政协和各民主党派的民主监督,接受司法监督、群众监督、舆论监督,认真办理人大议案、代表建议和政协提案,不断提高政务工作水平。

进一步改进作风,勤政廉政。完善廉政建设责任制,加大惩防体系建设力度,保证权力在阳光下操作、在约束下运行、在监督下运作。完善建设工程招投标、经营性土地出让、产权交易和政府采购制度。进一步规范国库集中支付和预算外资金收支,强化非税收入管理,加强财政资金绩效审计和领导干部经济责任审计。贯彻实施《公务员法》,加强公务员队伍建设,继续深入推进主题教育,优化发展软环境。政府全体工作人员要以想干事、能干事论英雄,以干成事、不出事论成败,常修为政之德,常念百姓之利,常怀律己之心,不图虚名,不务虚功,不做表面文章,不搞形式主义,使各项工作都能经得起群众、实践和历史的检验。

各位代表!我们正站在新的历史起点上,开启着新的远大征程。让我们高举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伟大旗帜,紧密团结在以胡锦涛同志为总书记的党中央周围,在上级党委、政府和中共太仓市委的正确领导下,团结一致,抢抓机遇,振奋精神,乘势而上,以“十一五”良好开局的新成绩,谱写太仓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的新篇章!

扫一扫在手机打开当前页
x

您访问的链接即将离开“太仓市人民政府”门户网站,是否继续?